2012-12-27 01:32:10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黃琳涵 發自上海
每經實習記者 黃琳涵 發自上海
受歐債危機影響,中國市場成了眾多車企的救命稻草。在多重利好因素影響下,日漸邊緣化的法系品牌今年頻頻出招,發力中國市場。
今年日系車的下滑給了法系車一個良機。自8月起,法系品牌開始呈現持續上升趨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數據顯示,9月法系車市場份額從8月的2.66%增至3.25%,10月繼續增長至3.27%。
12月5日,東風雪鐵龍的戰略車型C4L正式上市。自8月末神龍公司發布了“E動戰略”后,東風雪鐵龍時隔僅三月就推出了這款全新車型,并貼上“為中國而來”的標簽,在當前最具發展潛力的A+級車市場占據了位置。
C4L“為中國而來”
對于東風雪鐵龍而言,急需改變的是產品銷售結構。“東風雪鐵龍的主要銷量都集中在中低端市場,不利于品牌發展。”一位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之前被寄予厚望的雪鐵龍C5在德系、美系等強勢對手的重壓下,很快被邊緣化。中高端市場的淪陷,意味著盈利能力的削弱,東風雪鐵龍需要一款既能上量又能提升品牌形象的產品。
在此情況下,東風雪鐵龍C4L于12月5日正式上市,售價為12.39萬元~16.99萬元。該車作為東風雪鐵龍旗下首款高端中級車,進一步強化了東風雪鐵龍A級車市場,實現了產品線從A-到A+的全面覆蓋。
A級車市場已經成為近年來各車企重點突擊的對象。盡管行業增速放緩,但A級車市場仍然保持著高速增長。來自蓋世汽車網的數據顯示,10月,A級轎車市場銷量為45.4萬輛,同比增長20.9%,高于行業整體5.3%的增幅,占狹義乘用車市場的份額為40.8%。
銷量快速上升緣于對新興市場的挖掘,以及對消費者需求的進一步細分。隨著車型不斷涌入,A+級市場被越來越多的車企關注。以新速騰、新福克斯、新朗逸、新軒逸為代表的車型今年競相上市,并針對中國消費者需求作出了本土化改變。
東風雪鐵龍總經理潘家年表示,作為首款以中國為起點的全球戰略車型,C4L將實現從 “中國到世界”的戰略思路,并助力雪鐵龍在中國市場達成8%份額的目標。
東風雪鐵龍副總經理博納文告訴記者,C4L是雪鐵龍家族中首款貼上“為中國而來”標簽的車型。據了解,本次在中國上市的C4L與之前在巴黎車展亮相的C4L不盡相同,標致雪鐵龍(以下簡稱PSA)針對中國消費者的偏好在原車型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此外,作為C4L最大賣點,其動力總成也迎合了中國消費者口味。神龍技術研發中心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這款由寶馬和PSA聯合開發的1.6THP發動機,采用了渦輪增壓直噴技術,更適合中國路況與駕駛習慣。
為了快速占領市場,神龍公司甚至沒有將盈利放在首位。上述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目前這款發動機仍為進口,“受制于成本因素,這款車初期的盈利能力并不高。”隨著未來神龍公司自主研發的1.6L、1.8LCVVT發動機陸續引入,東風雪鐵龍的盈利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法系品牌的機遇
一直以來,國內汽車市場的大部分份額都被德、日、美系品牌所占據。
在歐債危機的影響下,各車企都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力度。大眾、通用、日產、豐田、福特、現代等企業近年來都表現得較為激進,新品推出速度加快。面對對手的重壓,法系車再次被邊緣化。中汽協數據顯示,2012年1~8月,法系銷售27萬輛,僅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2.71%。
但隨后,日系品牌的下滑給法系車品牌提供了良機。數據顯示,9月除日系車市場份額下滑外,美系、韓系和法系車銷量分別增長了10.4%、11%和32%,法系車市場份額從8月的2.66%增長至9月的3.25%,10月繼續增長至3.27%。
看到機遇后,法系車開始加速市場布局。繼8月底神龍公司發布“E動戰略”之后,10月末,東風標致408搭載全新動力總成上市;12月東風雪鐵龍C4L上市;接下來,東風標致3008也將于明年1月初正式進入市場。神龍公司高管向媒體表示,目前公司的產品推新速度“高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
根據“E動戰略”的規劃,未來神龍公司將先后投放六款高效、環保、技術先進的發動機;到2014年底,神龍公司旗下車型的動力總成將全面實現更新換代。
為此,兩個合資品牌今后每年都會推出1~2款新車型,并在網絡、營銷方面加強整合創新,助推品牌快速前進。繼9月實現銷量的高增長后,10月,神龍公司實現銷售42505輛,同比增長27%。
隨著法系品牌在技術上的不斷突破,以及品牌積累效應的逐漸顯現,法系車或在未來一段時間進入快速上升通道。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jxzk19.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