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7 01:32:13
★ 截至11月,一汽-大眾速騰品牌2012年銷量已突破16.5萬輛,其中全新速騰終端銷量達到14.5萬輛,成為國內汽車市場中一款“叫好又叫座”的車型;
★ 自上市以來,全新速騰已連續4個月銷量突破2萬輛,穩居A+級市場榜首;
★ 全新速騰的熱銷源于其卓越的產品品質和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控。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一汽-大眾速騰品牌2012年銷量已經突破16.5萬輛,同比增長47.5%。其中今年3月上市的全新速騰在過去的9個月中,終端銷量達到14.5萬輛,目前月銷穩定在2萬輛水平,力壓同級別競爭對手,成為中級車高端細分市場的銷量冠軍。與此同時,在BIC(BrandImageCheck)車型品牌形象調查中,全新速騰亦排名所在細分市場車型首位。從銷量到口碑,全新速騰業已成為國內汽車市場中一款名副其實的“叫好又叫座”車型。
上市即熱連續4個月銷量突破2萬輛
作為一汽-大眾2012年推出的重量級A+級車,全新速騰被賦予了成為A+級市場領導者的使命。正如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胡詠所說:“全新速騰的上市,不僅是一汽-大眾跨上年產銷百萬輛新臺階后的首款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的產品,而且對于中國A+級車市場,也同樣樹立了難以逾越的新標準——只有具備了行業領先的科技水平,并能夠引領未來消費發展趨勢的產品,才能真正成為市場的領導者。”
自3月三亞上市以來,全新速騰一改德系車慢熱的市場表現,憑借純正的德系品質、包豪斯的設計風格、舒適的駕乘體驗和高標準的安全配置獲得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和認可。上市不足百天,全新速騰終端銷量便突破3萬輛,成為A+級車市中最受歡迎的車型之一。
在此后的幾個月中,全新速騰以細分市場領跑者的姿態,全面開啟“速熱”模式,連續刷新月銷量記錄。5月份全新速騰月銷量突破1萬輛大關,達到11709輛,助力一汽-大眾奪得國內車企銷量冠軍。在接下來的8、9、10、11月,全新速騰連續四個月終端銷量超過2萬輛,以細分市場近30%的市場占有率成為一汽-大眾又一款進軍“2萬輛俱樂部”的車型。截至11月底,全新速騰終端銷量已經超過14.5萬輛,穩居細分市場冠軍寶座,令競爭對手難以望其項背。
設計為生活服務精準把握消費者需求
業內人士分析其熱銷的原因時指出,全新速騰在傳承德系品質的同時,更充分融合中方設計者就“中國消費者需求”的建議,將眾多符合中國新生代用車需求的設計賦予車型之身,使其更貼近中國消費者市場的需求。從速騰的“質感人生”到全新速騰的“質造新標準”,速騰品牌以“質”取勝,一次又一次在中國A+級車市樹立起難以逾越的新標準。
與上一代速騰相比,全新速騰最顯著的改變就是在車長、軸距等方面。全新速騰車身長度為4644mm,相比上一代增加了100mm;寬度、高度分別達到1778mm與1482mm。特別是軸距增加了73mm,這一變化帶來的直接益處,便是車內空間增大,尤其是后排空間變化尤為突出,降低長時間行車為乘員帶來的疲勞感,大大增加了駕乘的舒適感。
除了車身設計,在考慮到時下中國新生代精英對座駕簡約、實用的需求,全新速騰在內飾風格、制造工藝、安全配置和動力操控方面,既保持了其典型的大眾風格,同時又在設計結構和材料運用方面,展現出A+級車最先進的制造工藝和最高的質量標準。
全新速騰實用性的內飾設計,倡導了“設計為生活服務”的理念,讓使用者倍感貼心。510升的后備箱空間、多達29處的儲物空間,布置合理,使用方便;集眾多裝備于一身的副駕駛前排手套箱,在具有公務包功能,可以放置名片、鋼筆、硬幣等物品的同時,更將胎壓智能監測按鈕、制冷出風口、行車電腦連接插槽、照明等眾多裝備納入其中,既滿足精英在工作中的商務需求,又兼顧帶家人出行的行李物品放置。
安全方面,全新速騰不僅是國內首款全系標配ESP電子車身穩定系統的A+級車型,更在主動與被動安全方面擁有高達73項的裝備,且技術應用突破級別界限,將A+級車的安全標桿推向全新高度。前排座椅加熱、胎壓監測、藍牙功能、自動折疊外后視鏡等18項人性化配置,都使得全新速騰從不同層面為駕乘者提供全方位的舒適感受和安全保護,為其送上高品質的汽車生活享受。
目前,全新速騰以卓越的品質締造了A+級市場的全新標準,最大限度滿足了消費者日趨成熟理性的用車需求,不僅為注重實用、熱衷時尚的新一代城市新興力量帶來理想的座駕選擇,同時也完美詮釋了一汽-大眾“高品質汽車的代名詞”的企業發展目標。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jxzk19.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