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4 00:53:5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近日,從前年起一度停下并購步伐的上海醫藥(601607,SH/02607,HK)將重啟并購的消息在市場上傳出。
上海醫藥一位高管昨日(1月13日)在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方面希望今年在工業并購方面能夠做些事情,“目前具體的問題還不能披露,但是我們希望有比較大的并購會在今年出現。”
一位熟悉上海醫藥的業內人士表示,因為工業并購要求具備整合能力、營銷和產品等資源的協同能力,因此公司能夠在工業并購方面取得成功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內部整合能力。
或“重工業輕商業”/
昨日,上述上海醫藥高管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接下來的并購可能會側重于工業并購,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公司H股募集的資金根據用途來看,還有48億港元需要用在工業并購,10億港元左右用于商業并購;此外,目前整個商業并購在2012年年初達到了頂峰,再往后可能并購的標的就會減少,沒有很大的標的。“即使有商業并購,也不會很大。”
對于制藥方面的具體領域,上述人士表示,目前還很寬泛,可能會是公司的薄弱部分而市場又比較稀缺、盈利性比較強的品種,或者是目前公司已經有一定基礎、能夠用到公司此前的營銷基礎的品種。
上海醫藥董事長周杰此前在媒體交流會上對記者表示,并購還是要看品種,不會為了財務報表好看而選一些公司。此外,對于此前曾經提到過的海外并購會相對謹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上海醫藥在H股上市時,曾被市場寄予厚望,希望未來通過戰略并購擴大業務規模并取得增量利潤。但從最近兩年的情況來看,上述預期并未達成。
從2011年開始,上藥的收購速度就已經放緩并幾乎停滯不前。去年4月份,周杰接替呂明方成為上藥“掌門”后,更是表示將不再進行商業并購,而轉向工業并購。此前的2012年初,上藥完成了對金和生物、常州康麗制藥等原料藥企業的收購。
去年上半年周杰所做的收購很明顯改變了呂明方時期上海醫藥并購戰略主攻醫藥商業的策略。2010年以來,上藥開始跑馬圈地,基本確定商業的全國戰略格局框架,對科園的收購,曾創下醫藥商業史上最大收購。
內部整合是關鍵/
2011年5月,上海醫藥登陸香港聯交所,募集資金總額逾20億美元,當時是近5年全球最大的制藥類企業IPO,但隨后傳出“內斗”傳聞,“改革派”代表呂明方“出局”,處理大股東方和原有國企文化之間的融合問題,是上海醫藥面臨的一大難題。
中金公司一份報告指出,去年以來由于上海醫藥公司管理層變動幅度較大,直接帶來公司并購工作放緩,隨著新管理層步入正軌,并購有望重新啟動。
去年3月,上海醫藥發生人事“震蕩”,前董事長呂明方離職,隨后公司前監事長周杰接任董事長。7月份,原寶鋼股份副總經理樓定波又空降上海醫藥母公司上藥集團擔任董事長,但目前未在上市公司擔任任何職務。
上海醫藥前副總裁葛劍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來講,上海醫藥內部整合更重要,如果公司內部整合不好,是損害并購價值的。“上藥的工業整合度不行,所以先提高,把自己盤子做好,其實上藥內部工業還有很多潛力可挖。把自己營運的狀態調整好,再去收購那就有意義,否則就沒有意義,收購回來也賺不回來。”
此前有消息稱,去年上海醫藥繼續將“調結構”作為主要方針之一,力爭把公司生產約829個醫藥產品中的58個重點品種占總銷售收入的比例提升至56%。
但是國泰君安分析師孫鳳強在研報中表示,由于公司各子公司之間缺乏協同性,公司提出的“58個重點產品計劃”可能效果并不好。
“上藥如果仍然與過去一樣,各子公司各干各的是肯定不行的。”前述業內分析師表示,“工業內部條塊分割,各自為政,搞得沒有競爭力。因此上藥一方面要提高內部整合能力,而在收購時要選擇好的品種,提高產品組合能力。”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jxzk19.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