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大米自給率雖超98% 三類主糧進口大增仍引擔憂

          2013-01-31 00:59:54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日前表示,2012年是我國歷史上糧食進口最多的一年,這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糧食安全問題再次觸動了社會的敏感神經。

          1月29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在“中國縣域經濟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我國糧食自給率已經跌破90%,如果按一個人一年吃800斤糧食計算,去年的進口糧相當于養活了1.9億中國人。而此前據《人民日報》稱,我國的糧食自給率仍穩定在95%以上。

          就在昨日(1月30日),商務部對外貿易司負責人就2012年我國大米進口量創歷史新高是否將帶動國際米價上漲的問題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國產大米自給率超過98%,包括大米在內的口糧供應安全無虞,去年進口增加主因是國內外價差增大,但我國大米進口量占全球貿易總量比例僅6%左右,凈進口量占比僅為5%左右,難以推高全球糧價。

          中國的糧食自給率究竟有多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糧食自給率數據不同源于糧食統計口徑不同,其中至少有兩種不同的統計口徑。不過,我國糧食進口劇增卻是事實。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日前表示,2012年是我國歷史上糧食進口最多的一年,這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三類主糧進口未破紅線/

          韓俊表示,過去9年,國家糧食產量已經實現了九連增,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盡管如此,國家糧食供求總量仍是趨緊的,而且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

          海關總署2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糧食(包括谷物、大豆等)進口量總計8025萬噸,進口額421.4億美元,同比增幅超過25%。以2012年我國全年糧食產量約5.9億噸來計算,進口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接近14%。

          保證糧食安全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重要政策。2008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提出,將中國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5%以上。農業部也多次表示,中國要保持糧食基本自給的目標。

          此前,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表示,玉米、小麥、大米這三種糧食的進口量占國內生產量的比重不足2%,我們完全有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現糧食總量基本平衡。《人民日報》也對糧食自給率“破紅線”提出反駁,稱我國主要糧食自給率仍穩定在95%以上。

          自給率數據不同,主要的原因在于統計口徑有別。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各機構說法之所以差距較大,是因為一般對糧食的定義主要是谷物概念,而中國的統計口徑是指谷物、薯類和豆類這三大類。近幾年大豆進口飆升,去年達5800多萬噸,這一項進口就占糧食產量的近10%。

          李國祥認為,進口大豆對糧食安全會有一定影響。表面上我們只是吃大豆中15%的油,而85%的豆粕是作飼料,這些也都是優質蛋白。糧食的自給率不是衡量糧食安全的唯一指標,國家的糧食安全一方面是生產能力,另一方面也包含進口能力,對此我國的外匯儲備能構成比較堅實的支撐。當然,必須要保證特殊情況下也能夠買到足夠的進口糧食,從這一點考慮,糧食自給率下降的確會給糧食安全帶來隱患,因此政策可以作出相應的明確,比如說小麥、水稻、玉米等口糧的自給率不能低于95%。

          需吸取大豆產業教訓/

          卓創資訊農產品分析師孫光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近年進口糧食數量增長、國內浪費現象嚴重等問題疊加,使得自給率問題也越發敏感。

          我國三大主糧小麥、玉米和水稻進口增幅的急劇擴大也令人擔憂。在2012年我國進口的2187萬噸谷物和薯類中,玉米進口量達521萬噸,增幅為197%;小麥進口368.86萬噸,增長195.37%;大米進口232萬噸,增長305%,這還沒有算上總量據估計為40萬~50萬噸的走私大米。

          對此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認為,2012年糧食進口量激增不是因為供給存在問題,而是國內外價差較大,導致國際市場上的糧食大量涌入中國。按當前價格來看,2013年主要糧食品種的進口量還會保持比較高的水平。

          進口糧食的大量增長對國內確實可能產生實際的影響。以大米為例,去年越南、印度等國低價大米已進入部分南方糧食主產區,這直接影響到南方糧食加工企業對秋糧的收購,在種植成本上升糧價下跌的情況下,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進一步受到影響,這或將導致今年春播面積的下降。而糧食種植面積下降反過來又進一步增大進口,最后會形成惡性循環。大豆就曾是這方面的代表,近年來,轉基因大豆進口的大量增長,讓我國天然大豆種植面積日漸萎縮。目前我國對國際大豆市場的依存度達到80%,大豆話語權的旁落直接影響了我國對食用油市場的調控,另外國際市場大豆價格的劇烈波動也多次造成我國大豆壓榨行業集體虧損。

          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副會長劉登高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果不從國際國內產業安全、食品安全、就業安全、國家安全的角度去看待去總結去認識大豆產業的問題,不僅大豆產業問題解決不了,玉米等其他農作物也可能重蹈大豆的覆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金微發自北京 糧食安全問題再次觸動了社會的敏感神經。 1月29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在“中國縣域經濟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我國糧食自給率已經跌破90%,如果按一個人一年吃800斤糧食計算,去年的進口糧相當于養活了1.9億中國人。而此前據《人民日報》稱,我國的糧食自給率仍穩定在95%以上。 就在昨日(1月30日),商務部對外貿易司負責人就2012年我國大米進口量創歷史新高是否將帶動國際米價上漲的問題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國產大米自給率超過98%,包括大米在內的口糧供應安全無虞,去年進口增加主因是國內外價差增大,但我國大米進口量占全球貿易總量比例僅6%左右,凈進口量占比僅為5%左右,難以推高全球糧價。 中國的糧食自給率究竟有多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糧食自給率數據不同源于糧食統計口徑不同,其中至少有兩種不同的統計口徑。不過,我國糧食進口劇增卻是事實。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日前表示,2012年是我國歷史上糧食進口最多的一年,這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三類主糧進口未破紅線/ 韓俊表示,過去9年,國家糧食產量已經實現了九連增,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盡管如此,國家糧食供求總量仍是趨緊的,而且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 海關總署2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糧食(包括谷物、大豆等)進口量總計8025萬噸,進口額421.4億美元,同比增幅超過25%。以2012年我國全年糧食產量約5.9億噸來計算,進口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接近14%。 保證糧食安全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重要政策。2008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提出,將中國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5%以上。農業部也多次表示,中國要保持糧食基本自給的目標。 此前,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表示,玉米、小麥、大米這三種糧食的進口量占國內生產量的比重不足2%,我們完全有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現糧食總量基本平衡。《人民日報》也對糧食自給率“破紅線”提出反駁,稱我國主要糧食自給率仍穩定在95%以上。 自給率數據不同,主要的原因在于統計口徑有別。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各機構說法之所以差距較大,是因為一般對糧食的定義主要是谷物概念,而中國的統計口徑是指谷物、薯類和豆類這三大類。近幾年大豆進口飆升,去年達5800多萬噸,這一項進口就占糧食產量的近10%。 李國祥認為,進口大豆對糧食安全會有一定影響。表面上我們只是吃大豆中15%的油,而85%的豆粕是作飼料,這些也都是優質蛋白。糧食的自給率不是衡量糧食安全的唯一指標,國家的糧食安全一方面是生產能力,另一方面也包含進口能力,對此我國的外匯儲備能構成比較堅實的支撐。當然,必須要保證特殊情況下也能夠買到足夠的進口糧食,從這一點考慮,糧食自給率下降的確會給糧食安全帶來隱患,因此政策可以作出相應的明確,比如說小麥、水稻、玉米等口糧的自給率不能低于95%。 需吸取大豆產業教訓/ 卓創資訊農產品分析師孫光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近年進口糧食數量增長、國內浪費現象嚴重等問題疊加,使得自給率問題也越發敏感。 我國三大主糧小麥、玉米和水稻進口增幅的急劇擴大也令人擔憂。在2012年我國進口的2187萬噸谷物和薯類中,玉米進口量達521萬噸,增幅為197%;小麥進口368.86萬噸,增長195.37%;大米進口232萬噸,增長305%,這還沒有算上總量據估計為40萬~50萬噸的走私大米。 對此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認為,2012年糧食進口量激增不是因為供給存在問題,而是國內外價差較大,導致國際市場上的糧食大量涌入中國。按當前價格來看,2013年主要糧食品種的進口量還會保持比較高的水平。 進口糧食的大量增長對國內確實可能產生實際的影響。以大米為例,去年越南、印度等國低價大米已進入部分南方糧食主產區,這直接影響到南方糧食加工企業對秋糧的收購,在種植成本上升糧價下跌的情況下,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進一步受到影響,這或將導致今年春播面積的下降。而糧食種植面積下降反過來又進一步增大進口,最后會形成惡性循環。大豆就曾是這方面的代表,近年來,轉基因大豆進口的大量增長,讓我國天然大豆種植面積日漸萎縮。目前我國對國際大豆市場的依存度達到80%,大豆話語權的旁落直接影響了我國對食用油市場的調控,另外國際市場大豆價格的劇烈波動也多次造成我國大豆壓榨行業集體虧損。 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副會長劉登高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果不從國際國內產業安全、食品安全、就業安全、國家安全的角度去看待去總結去認識大豆產業的問題,不僅大豆產業問題解決不了,玉米等其他農作物也可能重蹈大豆的覆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上海:021-61283003深圳:0755-83520159成都:028-86516389028-86740011無錫:15152247316廣州:020-89660257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最近精品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96久久 | 中文字幕AV一本 | 亚洲看片在线观看看 | 自拍偷拍亚洲一区二区 |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在线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