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7 01:29:3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聽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李聽 發自上海
1月份,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是全年保費爭奪最為慘烈的月份。然而,7年以來的1月壽險保費的首度下滑,成為2013年保險業揮之不去的烏云。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企圖從各個細分險種的1月數據變化中,發現今年行業變化的一些趨勢。
人身險:健康險正快速發展/
在剛剛結束的1月 “開門紅”之戰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69家人身險公司中,共有26家公司未實現開門紅,占比約為37.7%。其中,有2家銀郵系保險公司,分別是中郵人壽和交銀康聯人壽,實現保費收入分別為16.3億元和0.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1.3%、-20.5%。
1月保費下滑前三位的保險公司分別是中法人壽、正德人壽、中新大東方人壽,其當月保費收入分別為123萬元、1119.7萬元、4041萬元,分別同比增長-70.3%、-44%、-40%。
1月保費增長前三甲的保險公司分別是和諧健康、工銀安盛人壽、安邦人壽,其單月保費收入分別是0.019億元、7.05億元、0.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942%、635%、633%。
記者了解到,去年以來,在《關于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刺激下,中國健康險市場正進入快速發展期。從和諧健康來看,其保費收入基數本來就小,因此,隨著商業健康險保費的高速增長,其保費增幅超過了其余人身險公司。工銀安盛人壽和安邦人壽則分別借助渠道優勢和產品費用優勢,獲得了快速增長。
除此之外,1月份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增長超過50%的保險公司還包括:利安人壽、中德安聯人壽、太平人壽、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建信人壽等公司。
地區保費收入:廣東力壓江蘇居首/
從全國各地區保費收入來看,廣東地區今年1月力壓原來的第一保費收入大省江蘇,成為第一保費收入大省。
廣東地區當月實現保費收入186.2億元,略高于江蘇當月保費收入177.3億元。去年1月,江蘇實現總保費收入184.3億元,比當時的第二保費收入大省廣東多收保費約25億元。
廣東地區四大上市保險公司中,總部位于深圳的平安人壽粵分占據地利優勢,其保費收入增幅遠高于其他壽險分公司。具體來說,國壽粵分、平安人壽粵分、太保壽險粵分、新華人壽粵分1月保費收入分別為47億元、33億元、6億元、12.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25%、-9.8%、-3.5%。
當地保費收入增幅最快的五家壽險公司中,有三家是銀行系保險公司,分別是工銀安盛人壽粵分、建信人壽粵分、光大永明人壽粵分,其保費增幅分別為920%、205%、200%。
另外,去年首月總保費收入排名第五的浙江,超過河南、山東,“入選”保費收入前三甲。而去年首月保費收入排名第三的河南,今年首月保費收入僅僅位列第七。
財產險:地方系局部井噴/
從財產險的2013年首月數據來看,僅有4家財險公司首月開門紅為負增長,占總計62家財險公司的6.5%。
數據顯示,信利保險、安邦保險、日本財險、三井住友當月分別實現保費收入93萬元、5億元、4459萬元、4118萬元,分別實現同比增長-69%、-17.2%、-2%、-1.7%。
財險開門紅“紅榜”上,名列前三甲的公司分別是:長江財險、眾誠保險、泰山財險,其當月保費收入分別為1287萬元、5320萬元、6897萬元,分別同比增長1429.8倍、739%、622%。
記者了解到,上述三家公司均為成立不久的新興保險公司,其過往保費基數較低,隨著機構業務的拓展,其保費增幅高于其他財險公司。去年以來,一些“地方系”的財險公司,由于其基數較低,“政”、“資”支持得力,其在地方及細分市場上成長較快,使得其保費增幅出現“局部井噴”的情況。
如從去年全年的情況來看,2012年全年產險保費同比增長15.4%,而“地方系”財險公司大多實現了保費翻番或者保費翻幾番。如泰山財險去年實現保費收入3.8億元,同比增長737%;眾誠保險去年實現保費收入2.6億元,同比增長977%;錦泰財產去年實現保費收入4.9億元,同比增長219%。
一位財險公司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于地方法人險企,淺白的理解是,可避免目前保險資金上繳區外總部,而造成的地方資金流失。因此,地方政府對地方法人險企的支持力度,遠遠高于其他險企。加上一些財險公司憑借其在產品和渠道上的創新,其保費收入處于高速增長期。”
從大型財險公司的保費收入來看,去年保費收入排名前五的五大財險公司中,今年1月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保財險、中華聯合財險、國壽財險分別實現保費收入217億元、115億元、84.6億元、25億元、3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9%、19%、23.5%、29%、57.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