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3 01:08:0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聽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李聽 發自上海
日前,上海市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本市社會醫療機構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 《通知》),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等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業內人士表示,這標志著商業保險機構在參與設立上海地區社會醫療機構、開展與社會醫療機構保險合作方面將獲得良好機遇。
同時,記者也獲悉,《通知》提出大力發展商業醫療保險。鼓勵商業保險機構與社會醫療機構的合作,拓展社會醫療機構的保險籌資渠道。加強商業醫療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的銜接,逐步實現商業醫療保險的實時結算。保險業內人士表示,大力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并鼓勵探索保險公司興辦醫療機構,對于延伸健康保險產業鏈具有重大意義。
一位保險學者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保險行業參與醫療機構的投資或者參與公立醫院的改革,是很大的進步,但從現實情況看,開設一家醫療機構的成本非常高,從商業保險公司的投資實力來看,目前應該有5~7家的保險公司有能力投資醫療機構。
“上海版”醫改新政解析
從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的市衛生局等十四部門 《關于進一步促進本市社會醫療機構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來看,“上海版”醫改新政內容豐富,不僅包括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等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在高端醫療服務領域舉辦醫療機構,鼓勵境外資本舉辦社會醫療機構;也包括改善社會醫療機構的執業環境等諸多舉措。
在保險業內人士看來,醫療費用增長過快、賠付率過高等等問題,一直是險企經營中面臨的諸多困局。事實上,在英、德、美等發達國家的健康保險集團經營中,通過入股或直接建立醫療機構,將保險與醫療結成利益共同體,成為消除過度醫療,減少醫療開支的重要舉措。
如從DKV德國健康保險公司來看,該公司從2001年開始涉足醫療機構投資,投資金額占每年保費收入的3%~4%,具體范圍包括門診醫療、住院醫療和長期護理三部分。門診醫療方面,DKV公司采取建立全資子公司的方式;住院醫療方面,DKV公司投資德國兩大醫院管理集團——SANA醫院集團和Mediclin集團,以實現對住院醫療網絡的掌控;長期護理方面,DKV公司建立了兩家老年公寓。通過建立自有醫療網絡體系,DKV公司得以實現其在風險管理和成本控制上的優勢地位。
業內人士表示,事實上,委托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經辦各類醫療保障管理服務,此政策在2009年新醫改方案出臺時就已經明確,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仍習慣于由政府自己辦理各類醫療保險,排斥商業健康保險機構的參與。從“上海版”醫改新政來看,《通知》提出,根據該市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鼓勵、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療機構改制。
“保險+醫療”樣本解析
中國平安是國內最早布局醫療產業,也是涉及面最廣的保險公司:從體檢機構到高端診所,直到參與公立醫院的轉制重組,中國平安的觸角深入醫療產業的方方面面。早在2008年4月16日,中國平安與國內最大的民營體檢機構慈銘體檢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2009年中旬,中國平安宣布旗下的平安信托與中山大學合資成立醫療機構廣州宜康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雙方分別持有80%和20%的股權。宜康的初期目標是建立華南地區高端體檢及診斷中心,同時與珠三角知名醫院合作建立VIP病區和門診部,引進香港特色的醫療服務,以建立自有的醫療服務網絡。
另一個例子是,2010年2月,人保健康北京分公司與北大人民醫院建立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人保健康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項目。按此項目,雙方在風控、數據分析、客戶開發與服務等多層次開展合作。
一位保險公司健康險部負責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總體來說,我國保險機構在與醫療機構的合作上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借力新醫改,保險參股建立醫療機構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從中國健康險公司運行的實際情況來看,中國保險業在2012年實現健康險保費收入862.8億元,健康險賠付支出298.2億元,這在全國醫療費用支出總量中,可謂九牛一毛。
一位保險公司總裁表示,健康保險的風險管理是一個 “世界性難題”,原因是在醫療健康保健市場上廣泛存在著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作為一個非完全競爭的特殊市場,醫療服務提供方對醫學保健專業技術知識的壟斷性,造成了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從各國的專業健康保險公司來看,無論是美國的藍盾和藍十字,還是德國的DKV公司,無不是通過某種機制安排,建立與醫療服務機構和合作關系,最大限度地干預和控制醫療服務過程。未來,隨著中國保險企業資本實力的提升,通過參股或控股醫療機構,必將是實現醫、保共贏的有效選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