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3-04-03 09:58:17
高房價成為抑制居民正常消費最重要因素,使多數居民捂緊錢包過日子,并對未來居民消費產生多重負效應。
五、高房價成為抑制居民正常消費最重要因素,使多數居民捂緊錢包過日子,并對未來居民消費產生多重負效應
盡管在國家多項宏觀調控政策的強力作用下,房價過快上漲態勢得到初步遏制,但房價總體判斷依然是居高不下,一線城市房價出現反彈。高房價不僅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削弱了消費能力,大大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力。而且還增強了支出預期,擠占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費,影響到正常的消費行為,使巨大的消費潛力不能得到有效釋放,成為增強居民消費能力的約束因素。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3年1月份,與上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上漲的城市有53個;與去年同月相比,上漲的城市也有53個。2013年2月份,與上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上漲的城市有66個;環比價格上漲的城市中,最高漲幅為3.1%。與去年同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上漲的城市有62個。2月份,同比價格上漲的城市中,最高漲幅為8.2%。
據央行對2013年一季度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對當前房價水平,74.4%的居民認為過高,難以接受,是僅低于上年末的第二高值。對調控后房價走勢,33%的居民預測房價將保持穩定,另30%持上升預期,近20%持下降預期。未來一季有購房意愿的居民占15.4%,較上年末小幅下降。
由于房價居高不下,仍呈不斷攀升之勢,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支出預期,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消費行為;另一方面,房價的持續增高嚴重壓抑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費,使巨大的消費潛力不能得到釋放,成為制約消費擴張的最大阻力。
第一、高房價阻礙居民消費的轉型升級。
目前我國城鄉居民正處于向更高層次的消費升級中,而在這一過程中,迫切需要清除不利于消費擴張的障礙,而目前高房價至少會在兩個方面抑制消費的快速增長,一是高房價讓許多人淪為房奴,在沉重的房貸壓力下,對這部分家庭的未來消費產生巨大的擠出效應。
例如,大部分收入將用于房貸月供,這不僅會導致一般住房消費者的日常消費全面萎縮,而且還會影響到他們的人力資本提升,最終將導致這部分家庭的收入水平固化和消費能力的削弱;二是高房價改變了人們的預期,增加了預防性儲蓄需求,使多數人不敢消費、謹慎消費。房價的過度上漲,導致眾多中低收入階層,在城市住宅資源方面,逐漸邊緣化,只能望房興嘆。不少地方的房價大大偏離民眾的實際購買力。
第二、居高不下的房價使促消費的政策效應受到一定影響。
由于高房價使得不少居民緊縮腰包,要么還房貸,要么攢錢準備買房,無法顧及眾多的優惠政策。過高的首付款和月供支出明顯擠出了工薪階層的消費需求,絕大多數購房者紛紛削減了其他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這削弱了我國刺激內需的政策效
第三、透支未來消費,將降低居民后續消費能力。
高企的房價已成為無房戶或準備購房者的沉重負擔。對于工薪階層,要想“居者有其屋”,要么借貸而成為“房奴”,要么成為“啃老族”,得靠幾代人的儲蓄積累及家庭的未來收入才能如愿。這樣不僅導致了其后續消費能力有限,而且還會降低父輩甚至祖輩人的即期消費能力。
因此,從總體上分析,高房價仍使多數居民不敢大膽消費。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支出預期,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消費行為;另一方面,房價的居高不下嚴重壓抑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費,使巨大的消費潛力不能得到釋放,成為制約提升消費能力的阻力之一。
六、社會保障水平不高,居民負擔不輕,使不少居民不敢放心大膽消費
公共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體系對于穩定和刺激居民消費支出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發達國家擁有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公共醫療衛生體系以及政府失業、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有效解決了居民生活的“后顧之憂”,保證居民大部分可支配收入能用于消費。這是提高即期消費、降低儲蓄率的基本前提。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公共教育體系、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相對比較薄弱,社會公共服務支出明顯不足。2006年,我國公共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為3.0%,而發達國家在4%-6%之間,巴西、俄羅斯、印度等主要發展中國家也在3%以上。我國公共醫療衛生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為2.4%,而發達國家在6%-9%之間;在我國醫療衛生總支出中,個人支出所占比重從2000年的59%降到2006年的占49.3%,仍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等政府公共醫療衛生支出占總支出比重在75%以上,政府承擔居民醫療衛生支出的絕大部分。我國社會保障支出占GDP比重為5.1%,也遠遠低于發達國家。
而在德國和法國,政府用于失業救濟和養老等社會保障支出占GDP比重高達24%,美國和英國約為12%,日本為18%。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被稱作宏觀經濟的“自動穩定器”,在經濟收縮期,是支撐居民消費支出的重要保障,也是減輕經濟波動的安全保護網。
國際比較研究表明,我國公共教育、公共醫療衛生體系以及社會保障體系比較薄弱,政府公共服務支出相對不足,居民用于教育和醫療衛生支出的負擔較重,失業和養老沒有充分保障。在此情況下,居民必然會降低即期消費,增加儲蓄。特別在經濟低迷時期,在面臨失業和收入增長緩慢的環境壓力下,居民儲蓄傾向更高,擴大消費更為困難。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框架雖然已經基本構建,但這一制度仍處于不斷探索和完善之中,一些重要問題仍有待解決。無論是醫療保障還是養老保險,都存在覆蓋面較小、保障水平較低的問題,同時還與鼓勵勞動力自由流動的政策不相適應。因此,要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范圍,在合理確定保障水平的同時實現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加快建立統籌城鄉、覆蓋廣大勞動者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把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措施覆蓋到包括流動人口在內的城鄉廣大勞動者,積極推動城鄉分設、地區分割的社會福利體制均等化,提高對城鄉特定群體(老年人、非成年人和城鄉非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水平。
下一步要繼續加大社保投入,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范圍,在合理確定保障水平的同時實現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加快建立統籌城鄉、覆蓋廣大勞動者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把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措施,覆蓋到包括流動人口在內的城鄉廣大勞動者;積極推動城鄉分設、地區分割的社會福利體制均等化,提高對城鄉特定群體(老年人、非成年人和城鄉非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水平,積極推進教育、醫療體系改革等等,逐漸減輕或消除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
(作者系高級統計師)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