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8 01:12:05
電商渠道向來以同質低價的產品為競爭利器,然而低價的背后,電商渠道漸成假冒偽劣產品傾銷場。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齊文婷 發自深圳
記者觀察
國內網購大軍超兩億監管環境有待改善
每經記者 齊文婷 發自深圳
截至去年6月底,內地網購大軍數量高達2.1億,占全國人口約15.6%。換言之,每6.4個內地人就有1個人參與網購。
有專家估計,去年中國網購市場交易規模可望突破1萬億元,其中僅在2012年第三季度,交易規模已高達2842億,同比飆升42.3%。海量交易的背后是日益猖獗的制假、售假活動。《中國青年報》發起的一份調查顯示,97.4%的受訪者有網購經歷,73.5%的人在網購時遇到過需要維權的問題,其中84.2%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網購維權的難度大。
受訪者遇到需要維權的具體問題,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賣家虛假宣傳(63.1%)、賣家銷售假貨(41.9%)、賣家售后服務不到位(37.6%)。
不僅在淘寶、天貓,一些垂直B2C電商的假貨丑聞也屢見不鮮。
2011年6月,卡西歐手表廠商發表聲明稱,京東、當當網、卓越亞馬遜等電商未獲得卡西歐授權,消費者在以上網站上購買的手表將無法享受全國聯保。同月,天梭公開指責當當網未經授權售賣天梭表。2012年3月,施華洛世奇稱京東、卓越亞馬遜等網站低價銷售未經授權的施華洛世奇水晶……
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游云庭對此表示,如果嚴格執行現行的法律法規已經可以處理電商的假貨問題,但由于電商買家、賣家處于異地,因此通常難以受理。對此,電子商務觀察人士魯振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電商網站采取發現一個嚴罰一個的強硬態度,那么假貨問題并非無法解決。以淘寶為例,“打擊假貨、水貨其實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這里面存在著各種利益的博弈關系,并不是可以很快解決的。阿里巴巴提出了電商小而美的平臺型戰略,這一戰略需要大量符合市場需求的小店鋪來支撐,而這些小店很可能是水貨、假貨的溫床,淘寶不僅需要勇氣,也需要靈活的執行方式來處理這些問題。”
他進一步指出,目前電商平臺假貨泛濫的重要原因,在于驗明假貨的取證困難,這一問題要想得到解決,需要一個囊括全行業的解決方案,取得政府、消協、工商部門、公安部門,甚至是品牌商家的支持,這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電商平臺成為一個重要的假貨流通渠道,這已經日益成為一個社會性的問題。
游云庭表示,淘寶等電商平臺上的商戶售假的犯罪風險正在與日俱增,對于大的品牌所有者而言,只要肯花政府公關費用,就可以啟動刑事程序抓任何一個售假商戶;與此同時,淘寶等第三方平臺對此也要承擔一定的監管責任。“雖然就假貨銷售而言,淘寶網經常抗辯自己只是一個第三方平臺,不應該為此承擔責任,并且淘寶網為打擊假貨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但多數淘寶網賣家都會向淘寶網付費推廣銷售自己的產品,這也是淘寶網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根據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如果收了推廣費用,淘寶網就有法律義務審核推廣的產品是不是假貨。”
對此,上述淘寶公關部門相關負責人也向本報記者坦言:“淘寶確實有義務對假冒偽劣產品進行審核和處理,同時我們也在積極地和品牌方進行合作,打擊販賣假貨的不法行為。”
在采訪中,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電商平臺要打擊售假并非無路可尋。例如,B2C平臺可以在網上公布進貨渠道以及貨物數量,增加貨源渠道的透明性;鼓勵消費者監督,歡迎舉報售假行為并給予一定獎勵。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國內尚未出臺全面的電子商務監管法律法規,基本依靠行業自律。但有業內人士指出,企業的自律只是軟性標準,市場期待著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
阿里巴巴集團天貓公關部負責人顏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電子商務監管法律法規出臺,對整個行業是一個利好。“在有法可依之后,對行業本身的規范和可持續性發展都有積極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