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3-04-19 00:28:0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玉敏
每經記者 李玉敏 發自北京
金價暴跌,有人歡喜有人愁。有投資者割肉,也有人乘機“抄底”,大量的交易也使得銀行等機構卻能從中賺取更多的手續費。
某銀行的黃金交易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上周五美國數據出來國內已經停盤了,除了外資行有一定的頭寸,國內市場是到了周一才有反應。因此周一立即跌停了。也有投資者在止損,成交量就跟著上升。
上述交易員表示:“周二金價穩定了以后,本來開始沒有跌這么大的預期,高盛下調了黃金價格的預期后,恐慌情緒在繼續傳染。專業的投資團隊中,如果方向對了就加倉,如果做錯了就止損。因此,這幾天交易量是平時的5-10倍。”
天一金行高級研究員肖磊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樣的行情是“30年一遇”,震蕩很明顯。剛開始一些投資者以為是小幅波動,就跌一點買一點,結果一直往下跌直至爆倉。
據肖磊介紹:“我自己在網上做了一個調查,有200多人參加,其中爆倉的有10——20%。金價下跌15%,期貨市場有杠桿的,一般是10% 的保證金,如果沒有補充保證金就會被強行平倉,很多投資者損失慘重,可以說是血本無歸。”
肖磊認為,這樣的極端行情和現行的交易機制有關。現在不同于人工報價的時代,金價下跌到一定幅度就會會觸發了歐美投行的對沖機制,高頻交易使得下跌更為嚴重。
在肖磊看來,國內銀行的紙黃金交易中,銀行是做市商,也就是和投資者做對盤交易,如果沒有對沖的話,銀行則從中獲利很大。如果有100%對沖的話,則至少賺取了手續費。
興業銀行資金營運中心資深分析師蔣舒也表示,目前國內的交易機制下,期貨市場會受到很大的沖擊。因為國外的市場是24小時交易且沒有漲跌停限制,國內的金價緊隨國際市場。而國內的交易所有交易時間,而且有漲跌停版,很多的交易會被凍結在漲跌停版,使得一些投資者喪失交易機會。
蔣舒表示,紙黃金一般銀行都有對沖,因為商業銀行沒有和投資者對賭的必要,主要賺取的是手續費。目前國內的黃金價格主要是追隨國際市場,而在國際市場上國內的銀行沒有太多的定價權,銀行不做對沖的話沒有太大的把握,要承擔的風險則很高。
對于銀行紙黃金的交易量大增,蔣舒認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被動割肉,這是銀行不愿意看到的,因為目前的手續費增加了,但是長遠的來看客戶減少了,第二種則是乘機抄底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