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3-04-26 15:58:49
需要承認的是,最新出臺的成品油定價新機制,意味著我們向油價市場化又邁出了重要一步。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調價過于滯后”的弊端。
4月25日零時,國內迎來成品油定價新機制出臺后首次價格調整。有意思的是,定價新機制“首演”后,國際油“逆勢”上漲。這不禁讓人聯想今年以來的兩次油價調整:2月25日,發改委上調油價,國際油價“不配合”地開始下跌;3月27日,發改委宣布下調油價,同日國際油價又開始上漲。
記者比較了最近5次成品油價格調整后國際油價隨后走勢,除了去年9月11日的上調是與國際原油價格走勢保持一致之外,其余四次均是反向。國內上調,國際下跌;國際下調,國內上漲。
看似幽默的現象背后,或許反映了一個問題:目前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是不是有點跟不上國際原油市場的狀況了?
不難發現,從2003年2007年,全球經濟大幅增長,國際油價一路走高;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油價直線下跌。隨后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的幾大經濟體相繼推出經濟刺激政策,助推油價開始大幅反彈??偠灾?,在2011年之前,國際原油走勢呈現大漲大跌的單邊行情,盡管我們的調價是滯后的,但跟住整體趨勢尚不困難。
然而2011年以后,新興國家開始出現嚴重的通脹,中國、俄羅斯、巴西等國家相繼退出刺激。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在經濟政策上開始出現分歧,使得國際油價呈現上下震蕩走勢,而且振幅不斷收窄。這導致國內油價調價滯后的問題開始凸顯。
需要承認的是,最新出臺的成品油定價新機制,意味著我們向油價市場化又邁出了重要一步。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調價過于滯后”的弊端。
有些人寄希望于徹底的市場化,但是鋼鐵行業的教訓告訴我們,完全市場化運作不一定符合國家整體利益。特別是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超過50%,保持行業集中度可以使我們有比較好的進口議價能力。但同時,過高的行業集中度帶來對內壟斷的問題,所以油價漲跌為發改委嚴密調控。
問題是,當前的國際原油市場環境迫使我們的調價機制面臨挑戰。過于頻繁的行政調控將降低效率,如果國際油價的每一個變動都緊跟,將會產生巨大的行政成本;但傳統調價機制又屢受詬病,一方面老百姓不買賬,另一方面兩桶油煉油板塊巨虧。因此,未來油價調整機制該怎么設置,還是要在市場運行規律中去找答案。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