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1 01:23:12
短期來看,人民幣快速升值引領的熱錢流動,已經堆砌出貿易數據的泡沫;長期下去,它卻是我們對外貿易的致命傷害。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從最近幾個月來看,人民幣匯率無論是名義匯率還是實際有效匯率,上升速度都較快,各發達國家采取貨幣寬松政策使得貨幣競相貶值,大量流動性在尋找套利機會,而國內人民幣存在的利差和匯差都吸引了短期跨境資金進入,按照歷史經驗,通過貿易渠道以虛增的方式進入也是慣常做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短期來看,人民幣快速升值引領的熱錢流動,已經堆砌出貿易數據的泡沫;長期下去,它卻是我們對外貿易的致命傷害。對此,政策層面還需引起足夠重視,未雨綢繆。
5月17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4月銀行結售匯及遠期結售匯簽約和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數據顯示,四月份我國銀行代客結匯1340億美元,售匯997億美元,結售匯順差343億美元。這是自去年九月份以來銀行代客結售匯連續8個月出現順差。金融業內人士指出,銀行代客結售匯繼續保持較大規模順差,說明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依然很強,導致結匯盤規模大。
在強烈的人民幣升值預期下,熱錢,蠢蠢欲動涌入中國。4月新增外匯占款為人民幣2944億元,貿易順差181.6億美元,FDI84.35億美元,根據“殘差法”初步計算,4月熱錢約為207.5億美元。
“以往海外熱錢進入中國都會采取比較隱蔽的方式,如地下錢莊、貨柜車夾帶現金等多種辦法,但現在已經變得明目張膽,貿易數據的虛假程度已經顯而易見。”一位外資投行分析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無風險套利空間增大/
一季度我國新增外匯占款大幅攀升,其一季度月均值超過人民幣4000億元,1月還創下超歷史紀錄的6837億元,一季度海外資本流入強度明顯增大。
通常來講,熱錢流入的套利動機主要包括套取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利差、套取人民幣升值收益以及獲得中國資本市場的價格溢價三種可能。
上述投行分析師告訴記者,一季度熱錢流入如此洶涌,無疑在上述三者間都有利可圖,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中國與其他國家利差也有拉大跡象,而資本市場也正處于低位盤整期,有沖高可能。“特別是房地產,中國房地產在去年下半年上漲勢頭很猛,又引起了熱錢的極大興趣。”
對人民幣升值速度抱有信心和期待是熱錢加速流入中國的最直接原因。5月9日,人民幣匯率創下6.1925的歷史新高。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為,去年四季度十八大召開,中國經濟增長企穩回升,導致中國的風險溢價下降,是人民幣貶值預期消失的主要原因。無風險套利空間導致的資本流入,是人民幣升值的主要推手。
上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胡月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海外貨幣政策再度寬松是熱錢進入中國的推力。發達國家過剩流動性推動了國際熱錢到處尋求出路和避風港。
“熱錢收益不會低于8%”/
劉橫山(化名)是一家中型港資企業深圳子公司的財務,工作近八年的他第三次明顯感到公司的操作手法不像是在做生意了,上兩次分別是在2007年和2009年。
“母公司以購買原材料、訂購產品以及與子公司一起投資項目等名義,將設在香港的母公司資金不斷匯入公司賬戶,但母公司并不提取訂單所需要的東西,甚至母公司的訂單產品連自己公司的工廠都不生產。”劉橫山說道。
“我剛工作時對此很詫異,現在已經很了解了。人民幣肯定有利可圖了。”劉笑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收益不會低于8%。 上述人士稱,一般熱錢很少通過貿易形式流入,因為這樣手續麻煩,成本較高,但今年一季度如此瘋狂依然與熱錢的流入沖動直接相關。
巨大的套利空間使得熱錢明目張膽地通過貿易手段流入,這也迅速引起了媒體和監管層的注意。1~3月廣東出口額10231.2億元人民幣,增長34.3%,高出全國增速15.9個百分點,其中深圳1~3月出口額增速達80%。
仿佛在金融危機之后,一直苦惱轉型與升級的中國改革開放橋頭堡,在今年有了跨越式的進步,但事實顯然并非如此,從貿易國別數據就可看出端倪。
4月內地與香港的貿易往來同比增速達到了57.2%。另外,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往來增速為25.3%,與美國為5.5%,與歐盟為0.19%,與日本為-2.37%。
中國社科院世經所副研究員高凌云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一特征在出口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內地出口香港的同比增速,背離內地對香港以外地區出口同比增速的程度越來越大,如果將內地對香港的出口去掉,則內地的出口增速仍然呈下降態勢。
劉橫山說,在深圳關卡“保稅區一日游”今年十分流行,即加工貿易企業將所采購的東西先出口香港等地區,再辦理進口手續的操作辦法。
“保稅物流中心等同于‘境內關外’,企業不必到香港,只需將貨物入保稅物流中心轉一圈就行,既節省運輸成本,又縮短時間,而且手續簡單。”劉說道。
高凌云說,夸大的貿易順差會進一步加劇人民幣匯率上升的頻率和幅度,這意味著企業利潤的進一步下滑,導致更多企業退出,尤其是制造業企業,大量企業的倒閉還意味著就業機會的減少,失業的增加,不準確的貿易數據,還會導致政府部門誤判經濟形勢,做出錯誤決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