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6 01:34:5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鄢銀嬋 趙倩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鄢銀嬋 趙倩 發自成都
一向專注于新藥研發的強生公司近日宣布,到2017年公司將向監管部門提交逾10種新藥的上市申請。
昨日(6月5日),前來出席2013成都財富全球論壇的強生首席科學官、全球制藥集團主席PaulStoffels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強生已在5個治療領域取得較大突破,“盡管一款新藥成功研發上市難于制造一架飛機,但作為一家制藥公司,只有挑戰不同的疑難雜癥領域,才能為更多人提供幸福感。”
同時,強生在中國最大的子公司楊森制藥研發中心實驗室目前已入駐上海楓林生命科學院區,這家醫藥巨頭未來在中國的動作也備受業界關注。
2017年藍圖:提交逾十種新藥/
強生公司日前向外界宣布,公司到2017年將向監管部門提交逾10種新藥的上市申請,包括治療丙型肝炎、免疫疾病和精神分裂癥的藥物以及用于流感、狂犬病和脊髓灰質炎的疫苗。在這期間,強生還計劃改善現有的25種藥物。這一消息令業界震動。
PaulStoffels對記者表示,目前強生已經在癌癥、心血管及代謝疾病、炎癥、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5個領域成功研發出一系列新藥,并且部分已在相關地區上市。其中一款治療二型糖尿病的invokana目前已在美國FDA獲得批準,眼下正在中國食藥監總局進行審批,預計2015年在中國上市。“強生專注新藥研發的傳統不會改變。”PaulStoffels說。
業內觀點認為,強生研發力量加上收購來的外部研發實力,可能讓強生公司成為大型制藥公司中增長最快的制藥商。
“現在強生正聚焦研發市場規模較大但治療方案較少的疾病領域。”PaulStoffels說。事實上,這一趨勢在強生所發布的新藥計劃中就有所顯現。根據強生的計劃,到2017年申請批準的藥物包括丙肝藥物simeprevir、血癌藥物ibrutinib和daratumumab、治療免疫系統藥物sirukumab和guselkumab以及流感、狂犬病和小兒麻痹癥疫苗。
一位醫藥行業人士表示,上述藥物所針對的領域在業內一直是“老大難”,如果研發成功,其擁有的市場空間也非常大。
但引人關注的是,大量新藥研發所需的巨額資金也可能對強生公司形成一定挑戰。PaulStoffels也坦承,讓一款新藥成功上市的難度甚至高于制造一架飛機,“我本人一生從事艾滋病藥物研究,直到現在共研發了3種艾滋病藥物,第一種研發成功時我的孩子還是嬰兒,第二種上市時我的孩子已經成人,到第三種時,我已經有了孫子”。
事實上,強生公司在新藥研發上的魄力來源于其對市場的肯定。IMS數據顯示出,預計到2017年,全球醫藥市場的規模將以每年4.5%左右的速度增長到1.2萬億美元。
同時,強生公司的制藥業務也獲得不少認可。紐約摩根大通分析師邁克爾·溫斯坦就表示,制藥業務已成為公司未來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目前制藥收入在強生總收入的占比已達38%。
強生看好中國市場/
近日相繼出爐的全球主要醫藥巨頭一季報數據顯示,包括強生等10家公司均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現象,總營收及總凈利分別達到1143億美元、216億美元,同比增長0.79%、-14.96%。
有分析人士認為,全球醫藥市場的滯漲現象已經有所顯現。不過,中國醫藥市場卻倍受青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期不少國際醫藥巨頭均加快了同國內醫藥企業的合作,比如默沙東與先聲藥業聯姻,還同智飛生物等上市藥企簽署系列合作協議,試圖在中國市場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羅氏與A股多家藥企存在關聯,如萊茵生物、人福醫藥等,一度引發A股藥企的概念炒作。中國醫藥市場擁有廣闊前景已成為業內共識。中國藥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桑國衛5月25日在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上就大膽預測,中國醫藥市場預計2020年后將躍居世界第一。
“目前,公司正專注于拓展新興市場業務,包括中國、巴西和印度,今年一季度,來自新興市場的銷售額的占比就達20%。”PaulStoffels說。
事實上,強生早在1985年就開始關注中國市場,目前分別在上海、蘇州設有研究中心,在華最大的子公司楊森制藥也有28年歷史,并同無錫藥明康德等有著合作關系。
記者發現,同以往相比,近年強生中國將更多精力專注于研發。其在中國的子公司楊森制藥今年1月便宣布,中國研發中心實驗室已入駐上海楓林生命科學園區,與北京西安楊森、上海亞太研發中心的相關團隊整合成一個統一的立足于中國的“端到端”研發機構,并進一步深化其外部創新的研發戰略。
“上海研發實驗室會專注于腫瘤研究和感染疾病研究,這兩個領域主要研究在中國發生率較高的疾病,比如肝炎、肝癌等。”PaulStoffels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未來強生在中國的研發工作將由以往單一專注于臨床治療研究層面拓展至研發價值鏈中更全面的環節。
此外,對于中國藥企研發新藥,PaulStoffels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制藥公司需要有全球化的觀念,這樣才能為所研發藥物提供足夠大的市場,并進而逐步收回研發投資,對于一些資金勢力比較弱的小公司,可以通過與大公司合作,實現互利互助”。
藥品質量曾遭遇質疑/
PaulStoffels不僅是強生公司首席科學官、全球制藥集團主席,還曾是一名在非洲行醫多年的醫生。
“在非洲當醫生時,當時艾滋病正在非洲蔓延,卻沒有藥物進行醫治,我和同事經過不斷研究,最終找到方法成功延長了艾滋病人20多年的生命,我為自己感到驕傲。”PaulStoffels說。
強生的發展也曾遭遇過曲折,近年來這家全球醫藥巨頭也多次因為藥品質量問題備受關注。
2011年,強生因產品受污染,被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局強制召回500批次止痛藥泰諾、布洛芬等非處方藥;2012年,公司再次因為質量不達標,在美國、加拿大等12個國家和地區召回下屬公司麥克尼爾公司生產的仙特明、泰諾林等抗過敏、解熱鎮痛等40多個批次的藥物;2009年11月、12月間,強生公司也遭遇“召回門”,在美國FDA的強制要求下,強生召回了約500個批次的包括暢銷藥泰諾、布洛芬等在內的止痛藥品。
此外,同不少跨國巨頭一樣,強生公司也曾深陷國內國外雙重標準質疑。對此,PaulStoffels表示,強生從未實施過所謂的雙重標準,對全世界都是享有同樣的安全標準,不過會針對中國疾病的特異性進行特別的考慮,包括藥品會有不同的適應癥、以及藥品的成分可能會有所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談到醫者和管理者兩種身份時,PaulStoffels并不認為其中存在沖突。“作為一家制藥公司的首席科學官,利用這個平臺可以幫助到更多的病人,同樣能夠體現到醫者的價值觀。我為現在的職位感到驕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