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8 01:31:2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楠
每經記者 王楠
“對不起,我名片發光了,從倫敦出發時帶了300張,沒想到都不夠。”這是昨日(6月7日)英國貿易投資總署(UKTI)首席執行官尼克·貝爾德見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時說的第一句話。
尼克·貝爾德這次來中國前,考慮到自己是為促進中英雙方的貿易合作而來,特意帶了300張名片,“但沒想到,中國市場這么活躍,與中國企業家見面時,大家都希望留下我的聯系方式,以便于咨詢投資合作政策。”
英國必須參與成都發展
這是尼克·貝爾德第一次來到成都,而這個時間點對他來說正好,“2013成都財富全球論壇正在召開,來了很多世界級的重磅嘉賓。”在他看來,財富論壇選擇在成都召開,說明了成都的投資環境已經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他的工作就是幫助英國公司海外發展,并協助海外企業對英國進行投資,“所以成都我不能錯過,英國也必須參與到成都的發展中來。”
“英國與成都已經有了廣泛的接觸和合作,我們希望在更多的領域展開合作 。”此次尼克·貝爾德來蓉是為了參加“英國-四川電子信息和通訊技術洽談會”,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近年來高速發展的電子信息產業引起了英國相關企業的濃厚興趣,“這一行業是我們最需要進入的,因為成都已經掌握了電子通訊行業的先進技術,雙方合作能夠促進彼此上一個新的臺階。”
成都發展令人刮目相看
“這是一個很好的決定。”當談到這幾日正在舉行的2013成都財富全球論壇時,這是尼克·貝爾德的第一反應。在他看來,成都是一座具有雄心壯志的城市,不僅如此,成都目前的發展現狀也令人刮目相看。
尼克·貝爾德來成都前做足了功課,“我從數據上看到,成都現在的發展速度已經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這正是能夠吸引外來投資者的良好基礎。”從成都出發,能夠覆蓋和面向的是整個中國西部的市場,這些條件都決定了各個行業的投資都會把目光投向成都,“天府新區的規劃也令人吃驚,要在5年內形成很大的經濟體,一旦形成,那么成都與倫敦相差無幾了。”
雙方合作贏得世界競爭力
此次尼克·貝爾德來蓉,帶來了一支龐大的企業隊伍,其中不乏英國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的頂尖企業,“在這方面,英國在歐洲甚至全球都是非常成功和領先的,而成都現在的發展速度和水平也令人贊嘆,雙方合作,能夠幫助企業增加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接著,尼克·貝爾德列舉了電子信息產業在在英國GDP中的占比,達到了12%,“這是非常大的,而且我們的企業在游戲軟件開放、電視互動游戲等方面都有著很強的技術優勢,相信與成都建立合作,能夠幫助成都的相關企業增加競爭力。”
當然,尼克·貝爾德此行目的不僅是為了讓英國企業看到成都的發展情況,他更希望有來自中國的企業前往英國投資實業。說到這里,作為英國貿易投資總署首席執行官,他又為自己的國家打起廣告來,“我們非常歡迎和鼓勵中國本土企業到英國投資和進行收購,英國一定會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投資回報,還能以英國為基地,跟整個歐洲建立廣泛的商務聯系……”
西部大開發意味著更大的市場
尼克·貝爾德告訴記者,中國經過30余年的經濟建設,改變了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和命運,這說明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成功的,“并誕生了一批相對富裕的中等收入人群,他們對提高生活質量的渴望非常明顯,這就是英國的市場,而西部大開發,意味著將有更多的人群步入中產,市場會更大。”
他從西部大開發中看到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機遇,交通、城市建設、電子通訊設備都是英國希望能夠進來的。而擴大內需,則讓尼克·貝爾德看到了中國人收入的進一步增長,“手上的錢多了,人們就會對醫療、教育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英國的教育舉世聞名,醫療服務也處于世界頂尖水平,這些都能夠滿足中國人的需求。”
觀點
美國前駐華大使洪博培:
軟實力可以服務于公共外交
洪博培表示,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的品牌,有著豐富內涵,有一些可以全球共享的東西。在美國,好萊塢、流行文化等也是影響了許多國家的軟實力。雖然美國的軟實力不是圍繞公共外交來組織的,但可以很好地服務于公共外交。
另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洪博培稱國與國的往來首先是人和人的溝通,因此習奧會晤關鍵是“信任”。他說,“最重要的是信任。沒有信任任何事都不能做,有信任什么都可以做。”只有建立互信、共識,才能推進兩國建立新型關系。
美國前商務部長卡洛斯·古鐵雷斯:
全球經濟角色 中國一天比一天重要
7日下午,前來出席2013成都財富全球論壇,剛結束題為 “進軍全球市場戰略”圓桌論壇的美國前商務部長卡洛斯·古鐵雷斯先生,如約來到會場外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
采訪中,古鐵雷斯耐心詳盡地解答記者的每個提問。對于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較色,古鐵雷斯用“極其重要”來形容。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極其重要,并且一天比一天重要。尤其是現在的中國,已經確定了開放服務型經濟的方向,今后,中國不僅是更大的出口國,甚至將成為更大的消費國。”
在當天的會議上,古鐵雷斯多次強調,中國已經在進軍國際市場中越來越有分量,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國際型企業中的“大佬”,中國的國際型人才已經遍布全球金融、信息、科技等多個領域,尤其是在美國。
他指出,中國30余年取得的經濟成就很大,但還需要基于中國和全球經濟的現實思考中國未來的路該怎么走,中國應有到2020年建成什么樣的社會的愿景。“希望更加和諧還是更加分化的社會,有更多就業機會,更高的生活質量。中國需要更快的從出口型經濟轉向服務型經濟、消費型經濟。”古鐵雷斯還說,目前全球經濟存在很多問題,包括歐債危機、美國經濟復蘇緩慢問題,赤字等問題。他認為,在全球改革對中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中國需要更快地從出口轉型的經濟模式開始轉變。” 每經記者 楊舸
摩根士丹利前亞洲主席史蒂芬·羅奇:
不擔心中國經濟放緩
史蒂芬·羅奇 (StephenRoach)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自1997年以來,他曾三十多次造訪中國,是標準的“中國通”。昨日(6月7日),這位耶魯大學教授、摩根士丹利前亞洲主席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言語之間流露出對中國經濟的樂觀。
針對分析師普遍預測中國經濟將在2季度放緩至7.5%的觀點,羅奇認為,中國經濟表現不錯,即便二季度增速真的放緩到了7.5%,也不會感到一絲的擔心。因為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經濟結構轉型,即從依賴基礎設施建設、出口到以內需為主。“減速是一件好事,中國經濟絕對不可能出現硬著陸”。
令人頗為詫異的是,羅奇對美國經濟的表現并非像多數人那樣一味看好。
他的理由是,美國經濟的支柱之一房地產盡管已經反彈了10%,顯示房地產市場初步企穩,但仍較2006年平均水平低了28%。事實上,美國房地產市場要完全恢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每經記者 楊可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