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中國M2:一個提前進入百萬億俱樂部經濟體的故事

          2013-06-28 01:19:12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文:楊曉峰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達104.21萬億元,已穩居百萬億元級別上。

          近年來,我國M2存量呈現拾級而上的態勢。2000年時,M2約為13萬億元,至2008年還未達到50萬億元,但近五年來我國M2的增長出現“狂飆突進”的一幕:自2009年起,每年跨越一個十萬億級臺階,2012年已達97.42萬億元。目前我國M2與GDP之比接近190%。

          隨著M2的高歌猛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錢不值錢”幾乎已在街頭巷尾取代“今天吃什么”的日常話題。

          兩因素主導M2增長

          我國M2在2000年末余額為13.25萬億元,到2012年末達到97.42萬億元,增加了84.17萬億元,相當于2000年末的7倍多。相應的,我國央行資產負債總額2012年末達到29.45萬億元,相當于2000年末3.94萬億元的近7.5倍。

          可以說,進入2000年后(特別是2009年以來),我國貨幣總量迅猛增長,其增長規模和速度在世界主要國家中首屈一指。影響貨幣總量擴大的主要因素包括:

          第一是人民幣貸款。貸款作為銀行主要業務,盡管需要存款支持,但發放貸款時,由于急于規模擴張等需要,實際上在貸款收回之前,就增加了貨幣投放。2000年末人民幣貸款余額為9.94萬億元,2012年末達到62.81萬億元,增加了52.87萬億元,相當于2000年末的6倍。

          其次是金融機構外幣占款(最主要的是央行外幣占款,對應的是國家外匯儲備)。2000年末金融機構外幣占款余額為1.43萬億元,到2012年末即達25.85萬億元,增加了24.42萬億元,相當于2000年末的18倍多。

          第三是其他間接融資因素,如商業銀行購買企業或政府債券、信托貸款等。此外,央行以人民幣購買黃金(黃金占款)也會增加人民幣投放。當然如果以外匯儲備購買黃金,變成黃金儲備,則不會增加人民幣投放。因此,這部分增加人民幣投放的規模并不是很大。

          可見,前兩項因素合計影響M2增加77.29萬億元,與M2增加額相差僅6.88萬億元,M2增加基本可以歸結到這兩因素的影響。

          貨幣供應量猛增

          2008年金融危機后,各種政策不斷推出,國內經濟開始反彈,投資、消費需求增加,貿易持續保持“雙順差”。然而,在經濟持續向好情況下,貨幣供應量卻出現超額增加,并伴隨著通貨膨脹,如此M2增長,自然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就我國而言,M2增長如此之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國際收支“雙順差”形成了巨額外匯占款。2003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際收支多年“雙順差”,導致我國外匯占款大幅增加。2003年,我國外匯占款僅為3.48萬億元,而2012年末,我國外匯占款額達到了23.67萬億元,占M2近25%。為維持幣值穩定,央行只好購買外匯,造成大量基礎貨幣的投放,使國內貨幣供應量大幅增加。

          第二,信貸高速增長。在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的金融結構中,銀行信貸成為廣義貨幣M2的主要來源,信貸投放的增加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增加。統計顯示,2009年我國新增貸款額9.59萬億元,2010年、2011年新增貸款分別為7.9萬億元和7.47萬億元,2012年新增貸款額也超過8萬億元。

          第三,經濟貨幣化程度的提高增加了貨幣需求。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很多之前不參與市場交易的商品逐漸進入了交易環節,增加了對貨幣的需求,如土地、礦產資源等。此外,包括債券市場、期貨市場等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吸收了大量貨幣,間接推動了貨幣供應量的增加。

          第四,貨幣流通速度同樣影響一個經濟體的貨幣供應量。相比發達國家而言,我國企業生產能力依然落后,資金周轉率仍然處于較低水平,政府投資效率低、占用貨幣量大,因此對貨幣資金需求較高。

          第五,“全球性”量化寬松政策影響。受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影響,主要國家如美國、日本等開始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美元的增加導致全球流動性增強。為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只有通過投放本幣來實現匯率穩定,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國內流動性。

          M2是通脹的晴雨表嗎?

          2007年我國物價水平開始出現上漲,CPI指數曾一度達到5%以上。由于物價上漲與M2快速上升同時存在,許多人將通脹歸因于M2的高企,并因此得出結論:貨幣超發必將引起通貨膨脹。

          因此,有人將M2/GDP用于衡量一個經濟體貨幣是否超發,并將其當作預測通脹的工具。

          從國內外實際經濟運行情況來看,貨幣量的超發與通貨膨脹間并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M2/GDP也不能作為預測通脹的有效指標。

          金融危機后,美國為刺激經濟增長,不斷推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貨幣投放量大大增加,但美國物價卻未現上漲反而下跌;日本的M2一直遠遠高于GDP,2011年M2/GDP更是達到241%,但迄今仍在努力走出通貨緊縮;俄羅斯的物價漲幅已超過10%,但M2/GDP僅為43.9%。由此可以說明,M2高企與物價上漲或通貨膨脹間并不存在確定關系。

          從我國實際經濟情況來看,M2的高速增長對物價的上漲確實存在一定影響。通過分析以往M2和CPI數據可以證明,二者間存在線性相關關系,這種現象越早期越明顯。

          不過,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發展,影響通脹的因素變得繁多復雜,一國物價水平不但受國內因素影響,國外的經濟變動,同樣會對本國物價水平產生影響,如原油、鐵礦等國際價格上升,國內這些行業的價格便會受到影響,繼而將這種價格上漲趨勢傳播到其他行業;同樣,大量國際熱錢流向本國樓市、股市,流動性的過剩也會導致通脹壓力加大,帶來輸入型通貨膨脹。

          因此,對通貨膨脹的預期,不能單獨透過M2值或M2/GDP作出判斷,應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

          作者為金融事業部副主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网址你懂的免费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人妖TS视频 |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 | 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胸大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资源动态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