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理財產品也需對接:銀行人士不解實體定位

          2013-07-11 01:05:0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裴文斐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裴文斐 發自上海

          中國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吹風會上表示,將采取十項措施“盤活存量”,其中包括“引導銀行理財產品對接實體項目”。

          國務院 《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稱,“按照理財與信貸業務分離、產品與項目逐一對應、單獨建賬管理、信息公開透明的原則,規范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加強行為監管,嚴格風險管控。”

          目前,國內銀行理財產品投向十分繁復,主要包括:債券與貨幣市場、信貸、票據資產、證券投資、新股申購、股權投資理財、組合投資、結構類、QDII等。其中,或直接、或間接投向實體的項目數不勝數,“引導銀行理財產品對接實體項目”細則如何落實引人關注。

          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此前公布,截至一季度末,理財資金賬面余額8.2萬億元,70%以上投入了實體經濟。

          對于理財產品今后何去何從,監管層、銀行人士均表示具體還要等相關細則出臺。

          “對接實體項目,何為實體呢?”長三角某銀行人士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對于實體的界定尚存疑問,而且需要我們直接對接實體還是間接對接實體也是未知數。”

          “同樣是投向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投向銀行間貨幣市場存拆放交易不屬于對接實體,那投向企業債算不算?”該銀行人士說道,“信貸類項目,銀行將貸款項目打包給信托公司,再由銀行發行針對此類計劃的理財產品以募集資金,這么轉了一次手還是不是投向實體?”

          他猜測,“引導銀行理財產品對接實體項目”應該是增加對接實體項目理財產品的占比。

          不過,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外界對銀行不支持實體的說法存在誤解。

          “什么叫實體?外界稱銀行的錢都去了房地產,但如今在限購政策下,銀行現在在房地產上只干兩件事:第一把這些錢貸給開發商讓他蓋房子,鋼筋水泥不屬于實體嗎?”魯政委在2013陸家嘴金融論壇鳳凰網財經早餐會上指出,“第二就是居民住房貸款,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來講這是國民消費,這哪里有錯?”

          “外界還指責銀行不支持戰略新興產業,光伏、造船和風能銀行都投入了,通過數據比較可以發現,本輪金融危局中可貿易程度比較低的企業生存得都不錯,但是可貿易程度比較高的往往都有問題,與銀行支持實體力度關系并不大。”魯政委說道。

          也有銀行人士指出,“貨幣空轉”一說并不確切,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實體經濟。

          “銀行理財產品相比直接貸款,方式比較間接而已。”某股份制商業銀行高層告訴記者,“投向企業債、票據、信托的理財產品等,最終都服務于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只是輸送通道的不同形式。”

          “對銀行‘實體’支持不力的指責,應該是指無法滿足民營經濟的融資需求,迫使他們轉向影子銀行、民間金融,承受高昂的融資成本,而民間經濟恰恰能對中國經濟增長做出實際貢獻。”該銀行人士說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裴文斐發自上海 中國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吹風會上表示,將采取十項措施“盤活存量”,其中包括“引導銀行理財產品對接實體項目”。 國務院《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稱,“按照理財與信貸業務分離、產品與項目逐一對應、單獨建賬管理、信息公開透明的原則,規范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加強行為監管,嚴格風險管控。” 目前,國內銀行理財產品投向十分繁復,主要包括:債券與貨幣市場、信貸、票據資產、證券投資、新股申購、股權投資理財、組合投資、結構類、QDII等。其中,或直接、或間接投向實體的項目數不勝數,“引導銀行理財產品對接實體項目”細則如何落實引人關注。 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此前公布,截至一季度末,理財資金賬面余額8.2萬億元,70%以上投入了實體經濟。 對于理財產品今后何去何從,監管層、銀行人士均表示具體還要等相關細則出臺。 “對接實體項目,何為實體呢?”長三角某銀行人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對于實體的界定尚存疑問,而且需要我們直接對接實體還是間接對接實體也是未知數。” “同樣是投向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投向銀行間貨幣市場存拆放交易不屬于對接實體,那投向企業債算不算?”該銀行人士說道,“信貸類項目,銀行將貸款項目打包給信托公司,再由銀行發行針對此類計劃的理財產品以募集資金,這么轉了一次手還是不是投向實體?” 他猜測,“引導銀行理財產品對接實體項目”應該是增加對接實體項目理財產品的占比。 不過,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外界對銀行不支持實體的說法存在誤解。 “什么叫實體?外界稱銀行的錢都去了房地產,但如今在限購政策下,銀行現在在房地產上只干兩件事:第一把這些錢貸給開發商讓他蓋房子,鋼筋水泥不屬于實體嗎?”魯政委在2013陸家嘴金融論壇鳳凰網財經早餐會上指出,“第二就是居民住房貸款,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來講這是國民消費,這哪里有錯?” “外界還指責銀行不支持戰略新興產業,光伏、造船和風能銀行都投入了,通過數據比較可以發現,本輪金融危局中可貿易程度比較低的企業生存得都不錯,但是可貿易程度比較高的往往都有問題,與銀行支持實體力度關系并不大。”魯政委說道。 也有銀行人士指出,“貨幣空轉”一說并不確切,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實體經濟。 “銀行理財產品相比直接貸款,方式比較間接而已。”某股份制商業銀行高層告訴記者,“投向企業債、票據、信托的理財產品等,最終都服務于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只是輸送通道的不同形式。” “對銀行‘實體’支持不力的指責,應該是指無法滿足民營經濟的融資需求,迫使他們轉向影子銀行、民間金融,承受高昂的融資成本,而民間經濟恰恰能對中國經濟增長做出實際貢獻。”該銀行人士說道。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在线免费激情国产 | 亚洲综合男人的天堂色婷婷 | 精品人成在线电影 | 亚洲网中文字幕 | 亚洲911国产户外 | 午夜福利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