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1 01:05:0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黃俊玲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黃俊玲 發自北京
農業保險再度迎來好消息。
繼3月1日《農業保險條例》實施之后,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擴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推廣菜籃子工程保險、漁業保險等新型險種,建立完善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有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有這個《意見》,保險公司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時,會帶來一些便利,同時政府盡快出臺具體實施細則。
農業險迎機遇
據了解,中國農業保險主要險種有三大類:養殖業保險、種植業保險以及森林保險。而農業保險的快速發展始于2007年,國家開始對農業保險實行財政補貼,同時確定了人保財險等8家主要經營農業保險企業。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240.6億元,同比增長38.3%,為1.83億戶提供了9006億元的風險保障,向2818萬受災農戶支付賠款148.2億元。
今年3月份正式實施的 《農業保險條例》明確了保險公司參與農業保險經營的資質條件,為此部分保險公司向保監會提交申請資料,要求參與各地的農業保險經營。3個多月,有13家險企獲得了一些地區的農業保險經營資質,這也導致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險企由8家發展到20多家。
某險企的解姓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市場參與的主體多了,競爭激烈了,對農民來說是好事,再加上政策支持,保險公司在農業保險產品創新方面肯定是利好,這對市場來說也是好事。
事實上,農房保險在部分地區已進行試點,但未全國鋪開,像農產品質量保證保險暫時還沒有,菜籃子工程保險等險種實施比較少。這無疑是在鼓勵農業保險在這些方面創新。
近日,來自吉林保監局的消息顯示,吉林省鎮賚縣試點開展采草場草原植被指數保險,保險標的為特定草原植被,保險責任涵蓋暴雨、洪澇等,財政給予保險費補貼。
農業險產品創新緩慢
事實上,農業保險實施多年以來,在創新型險種方面非常少,新產品開發進展緩慢。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朱俊生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保險公司創新動力不足;二是創新型農業保險需要技術支持;三是創新型產品在理解可能會帶來理解的障礙。
據了解,在2006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是第一次由國務院對保險業的發展提出了建議。此次出臺的《意見》,是繼2006年之后,國務院第二次對保險業未來的發展提出了要求。
在此次《意見》中的保險部分,還包括“大力發展出口信用保險,鼓勵為企業開展對外貿易和走出去提供投資、運營、勞動用工等方面一攬子保險服務。深入推進科技保險工作。試點推廣小額信貸保證保險,推動發展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拓寬保險覆蓋面和保險資金運用范圍,進一步發揮保險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積極作用。”
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朱俊生認為,這些內容的推動主要看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另外有這個政策,保險公司在操作過程中,與相關部門溝通時會帶來一些便利。
此外,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不少業內人士呼吁,政府應盡快出臺具體細則來配合《意見》實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