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5 00:55:0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楊可瞻
每經記者 楊可瞻
當A股從熱捧鋰電池概念到3D打印概念時,華爾街又在關注什么?作為一名國內投資者,很可能會想到巴菲特傳奇色彩般的價值投資,或者像谷歌、波音一樣業績穩健的藍籌股。
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是“不一定”。以漲幅排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仔細分析今年以來25只最牛美股的基因特征,發現最受市場歡迎的,并非那些業績最亮麗的個股,而是創新能力強、概念獨特的小眾股票。本期將選擇其中14家一一介紹。
美股也愛炒小市值個股
2013年最牛的美股有哪些?若是統計道瓊斯工業指數成分股,漲幅最大的包括惠普、波音、美國運通和迪斯尼等;如果統計標普500成分股,奈飛、百思買、美光技術和惠普的漲幅則遙遙領先。
但這并不是美股的全部,這種粗略的統計方式漏過了那些非指數成分股,比如在納斯達克掛牌的特斯拉(Tesla),作為當今最受歡迎的電動汽車公司,今年來股價累計上漲217%,使其市值超過了意大利豪門汽車廠商菲亞特、日本的鈴木和五十鈴汽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了美國多個交易所(芝加哥、納斯達克、紐交所、國家證券交易所等)掛牌的股票表現,截至7月8日,今年以來回報率前25名的股價平均上漲289%,遠跑贏同期標普500指數的23%,其中漲幅最好的前三名依次是LED廠商RevolutionLighting(515%)、生物醫藥商克洛維斯(368%)和貨車運輸物流巨頭YellowRoadway(364%)。
從總市值來看,這25只股票比較分 散 , 從1735萬 美 元 (HMGCOURTLAND)到145億美元 (特斯拉)不等,其平均市值為12.2億美元。
虧損無礙資金豪賭
別以為只有A股喜歡炒概念,華爾街也一樣,往往漲幅最大的公司都不賺錢。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漲幅最大的前25只美股,過去12個月每股收益(EPS)的平均值為-0.44美元,其中有18家公司為負,貨車運輸物流商YellowRoadway表現最差,每股虧損高達10.27美元;僅有5家公司的EPS為正,占總量比重僅20%。
糟糕的業績,絲毫沒有影響投資者的胃口,以今年漲幅前4名的美股為例,其最近12個月的每股收益(EPS)均為負,算術平均值-3.6美元,跑輸同期標普500指數的-0.59美元。
換句話說,投資者根本不在乎這些公司是否有良好的盈利記錄,而是它們的概念是否足夠吸引人,比如今年漲幅“狀元”RevolutionLighting科技公司,其集聚了諸多“光環”,
像是全球高性能LED照明解決方案的領軍企業、LED照明革命的弄潮兒等,行業數據預計,目前LED照明占整體市場份額尚不到15%,到2020年滲透率將大幅升至75%,潛在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
又比如卡車公司YellowRoad-way,其第一財季每股虧損2.93美元,但年內卻暴漲364%,一大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對稱,當一季報公布后,普遍報道是“6年來首次第一財季營業利潤轉正”,但很可能被誤解為“6年來首次季度營業利潤轉正”,使人們相信公司經營正經歷大的拐點。
另一方面,分析師的鼓吹也功不可沒。一家名為StandpointResearch的研究公司直接將目標價定為每股50美元,較當時價格溢價接近一倍,但實際上很多人并沒聽說過這家機構。彭博匯編的資料顯示,包括摩根大通在內的9家機構給出的12個月目標價僅為16.33美元,較最新價折價54%。
“零收入”藥商躋身牛股
投資者爆炒業績虧損的股票,這并非沒有先例,比如在A股市場中,東方財富股價今年累計暴漲267%,但其第一季度的每股收益僅為-0.04元,遠差于去年同期的0.07元。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過去12個月,美國今年最牛的25只股票中竟有3只“零收入”,它們分別是克洛維斯腫瘤公司、ChelseaTherapeuticsInternational以及AlimeraSciences,無一例外,它們都是特殊藥品公司。
這意味著投資者并不在乎這些生物醫藥公司是否有收入,而在乎它們臨床試驗的新型藥品是否有足夠廣闊的前景。
以克洛維斯腫瘤公司為例,這是一家主要從事新型抗癌藥物收購、研發和商業化運營的企業,其目前正在研發三種抗癌藥物,至今未獲得任何收入,但隨著抗癌藥物產品的問世,預計最早2014年將實現收入。
事實上,投資者并非都是對未來孤注一擲,克洛維斯上月公布治療卵巢癌等抗癌藥物的初步測試結果,表明患者耐受性良好,接近九成的患者服用ru-caparib后出現臨床效果,對此摩根大通分析師表示,公司的兩種抗癌藥物都處于早期測試階段,但結果表明前景良好,預計CO-1686將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指定為突破性藥物。
分析師也普遍看好像克洛維斯這樣的特殊藥品公司,所以寧可不要收入也要給出更高的溢價。彭博匯編的資料顯示,包括摩根大通在內5家機構的12個月目標價為88.5美元,較最新價格還有19.8%的回報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不計“零收入”而給出的極高溢價,建立在這些特殊藥品商能夠在臨床試驗乃至終端銷售上獲得成功,一旦藥物被證明是效果不如人意或者臨床試驗失敗,股價將面臨災難性的拋售,所以對后期進入的投資者而言仍然有不小的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