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2 00:51:0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笛
每經記者 趙笛
經國務院批準決定,7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這其中,“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備受市場關注。
面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提速,市場普遍予以正面解讀,認為此舉將利好實體經濟,并有望帶來一輪改革紅利,長期利好中國股市。
不過,貸款利率無下限,對銀行股構成利空,對信托、小貸公司也構成不利影響。
中小企業和高負債企業受益/
對于本次“貸款利率無下限”的金融改革,市場絕大多數機構認為此舉利好實體經濟。就連對中國經濟前景擔憂的經濟學家謝國忠也表示,取消貸款利率下限是央行利率市場化的一大步,對于改變當前中國企業困難的局面可能有幫助。
同花順數據顯示,2012年11家銀行股的凈利潤總和高達9597億元,占全部A股公司凈利潤的52%;在全球500強最賺錢的50個企業中,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成為晉身前10名的中國企業。
相比美國8家上榜銀行利潤僅為其所有上榜企業利潤的11.9%,上榜的9家中國商業銀行占據了89家企業利潤總額的55.2%。這充分表明中國企業利潤在行業分布中過于偏向銀行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銀行業吞噬實體經濟利潤的背后,利率存貸差和杠桿化,是銀行高成長的法寶。而隨著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改革,銀行的利潤必將回流實體經濟。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副總經理周昆平認為,放開利率管制后將更利于中小企業融資,有利于改變此前銀行貸款傾向于大企業大客戶的現象。
分析人士指出,在銀行利潤回吐的背景下,中小企業和高負債率的優質企業有望在 “貸款利率無下限”的改革中受益。
同花順數據顯示,除金融股和地產股以外,資產負債率較高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建筑建材、公用事業、煤炭、商業零售等行業。對于一批優質的高負債率企業來說,其議價能力將在“貸款利率無下限”的改革中凸現出來,財務費用得以降低,有利于增厚業績。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這次改革實施“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暫不作調整”,對此,有市場人士認為,這對房地產企業構成利空。不過,考慮到這只是政策的延續而不是新的利空,再加上不排除有資金流向房地產業,上述改革對房地產股或產生正面效應。
銀行股的苦日子開始/
有分析人士指出,“貸款利率無下限”相當于一次潛在的單邊降息。這對銀行股構成重大利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不少銀行業內人士認為,在當前資金面緊張的環境下,“貸款利率無下限”短期內很難實施。但是,站在市場的角度,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銀行股的暴利一去不復返,苦日子才剛剛開始。
從短期來看,央行在6月份拒絕對銀行界拆借利率暴漲施以援手,已經表明去杠桿化的決心。而“貸款利率無下限”明顯吞噬銀行利差,對市場心理的沖擊將是巨大的。
從長期來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決心已經作出,去杠桿化、利率市場化將是大勢所趨,銀行的高利潤在一段時期內將被抹殺,這對銀行股構成中長期的利空。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改革除了對銀行股形成負面影響以外,對整個金融業都構成不小的影響。
華潤投行部總經理倪冰表示,未來銀行業將出現大銀行服務大客戶、優質客戶,中小型銀行更注重有一定議價空間的中小型企業、零售;而在“貸款利率無下限”、“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不再設立上限”的改革下,小貸公司、信托公司將面臨滅頂之災,其賴以生存的環境將發展顛覆;相反,對于券商股而言,利率市場化則有望為證券市場提供增量資金,構成利好。
資本紅利有待釋放/
資本紅利向來就是A股市場走出大牛市的源泉。2006年,人民幣升值和“股改”帶來的資本性紅利推動了一輪大牛市;2009年,4萬億刺激計劃也帶來了一輪強勁的反彈。如今,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正在快步推進,這是否能夠成為又一次的資本紅利呢?
有不愿具名的銀行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利率市場化對銀行股的利空只是短期性的。首先,在銀行業的利潤流向實體經濟的情況下,銀行股一段時間內遭受利空打擊是必然的。但由于銀行股的市盈率、市凈率都比較低,其安全邊際并不低;其次,若實體經濟、中小企業能夠受益利率市場化,企業的盈利能力將得到提高,貸款承受力也將加強,這反過來又將刺激銀行業的成長。
顯然,一旦上述良性循環得以實現,改革紅利下的大牛市也就為期不遠了。
值得注意的是,貸款利率無下限和利率市場化改革下,不排除有增量資金借道實體經濟流向股市,這對股市的資金面也構成利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