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3-07-26 01:50:20
每經實習記者 金喆 發自廣州
上市不到一年,雙成藥業(002693,SZ)在主業疲軟的情況下,頻頻出手購買理財產品。7月23日晚間,雙成藥業發布公告稱,公司于2013年7月22日使用自有資金人民幣1.1億元購買理財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雙成藥業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樂此不疲。據統計,該公司去年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金額為1.61億元、委托銀行理財金額4.41億元,而今年金額進一步擴大,從3月至今已累計購買5.2億元。
深圳一私募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雙成藥業目前業績過于依賴胸腺法新注射劑,雖然部分新產品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但該公司總體研發實力不足是不爭的事實。
事實上,雙成藥業時常因“不務正業”遭到投資者詬病。就在上周遞交這份“增收不增利”的業績快報不久,公司又一次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
截至7月25日,雙成藥業股價收盤12.19元,較其上市發行價20元已經跌了近二分之一。
非主營收入粉飾報表
事實上,依靠理財產品帶來的利潤和政府補貼讓雙成藥業上市以來業績表現并不難看。
資料顯示,雙成藥業2010年至2012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13億元、1.34億元、1.30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64億元、0.7億元、0.68億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去年公司營業外收入(主要為政府補貼)高于同期,累計683.3萬元,再加上近89萬元理財利息,掩蓋了業績下滑的事實。
而2013年第一季報顯示這種情況并未改觀,公司在報告期內營業收入為0.26億元,同比增加37.48%,凈利潤為639萬元,同比微增0.65%。但公司該報告期獲得政府補助25萬元,委托銀行理財收益58.6萬元,二者合計超過凈利潤10%。
再從今年上半年業績快報看,雙成藥業仍在用可觀的理財產品收益粉飾業績,報告期投資收益增加350.59萬元,相當于同期凈利潤一成以上。
雙成藥業將上半年業績下降的主要原因歸為營收和投資收益增長少于同期成本和費用的增長。數據顯示,雙成藥業上半年營業總收入增長663.80萬元,營業成本增長663.05萬元。其中銷售費用增長248.34萬元,管理費用增長602.89萬元,財務費用減少381.75萬元。
7月25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聯系雙成藥業。該公司證券事務代表表示,凈利潤下降主要是由于營業成本增加,不清楚具體情況,需向財務人員進一步了解。
據了解,為了推廣主導產品“基泰”,雙成藥業自2009年以來采取代理銷售與專業化學術推廣相結合的營銷策略,導致銷售費用增加。而公司去年應付員工薪酬290.6萬元,較上年增加近90萬元。
前述私募人士認為,與上市前相比,公司主營產品“基泰”面臨新進入者,未來可能會被搶占市場份額。而雙成藥業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短期內難以擺脫業務結構單一的現實。
高毛利曾受機構熱捧
據雙成藥業招股書顯示,公司主要從事多肽原料藥及制劑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主導產品為胸腺法新原料藥及制劑。2010年前市場中僅有4家注射用胸腺法新生產企業,分別是美國賽生、成都新奧、雙成藥業、海南中和。
從招股書提供的一份醫院平均采購價格表看,國產注射用胸腺法新原料藥的價格約是進口品牌價格的1/5,其中又以雙成藥業的“基泰”產品定位略低,2009年至2011年的平均中標價在129元上下徘徊,2010年市場份額為19.33%,年銷售額在國內市場中排名第三。
與價格優勢相對的是,“基泰”高達90%的毛利率。數據顯示,雙成藥業國產注射用胸腺法新的成本價僅為3.48元,單位售價為31.51元,銷售費率只有4%。
基于高毛利產品所帶來的可觀業績,機構曾在上市前對雙成藥業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資料顯示,該股網下申購時,共收到59家詢價對象統一申報的115家(146個報價),配售比例僅為2.67%。
令人意外的是,一年后,這家受到熱捧的公司上市境遇大相徑庭,遭到券商冷落。近半年來,二級市場沒有一份針對雙成藥業的研究報告。
“主業不行,其他產品又做不起來,公司近年來業績增速大不如前,所以不被看好。”前述私募人士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了解到,今年以來,公司原研發副總經理、市場監事等高管先后因個人原因辭職。雙成藥業證代回應稱“這是公司正常人員流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