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3-08-12 11:02:17
每經記者郭夢儀發自北京
自2009年開始,進口奶粉的質量安全問題不斷。不過,進口奶粉的一系列問題,未能使得進口奶粉在中國市場上的利潤受損。從2008年到現在,進口奶粉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30%上升到60%。
相比之下,國產奶粉的情況令人擔憂。
雖然在2013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工信部主題日上,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昆岡曾公開表示,我國生產的嬰幼兒配方奶粉標準堪稱“世界最嚴”,在一些元素指標上,甚至超過歐盟的嬰幼兒奶粉標準。但是,“最嚴奶粉標準”卻一直無法為國產嬰幼兒奶粉正名。
與嬰幼兒奶粉“最嚴標準”相反,中國的生乳國家標準是世界“最松”標準。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國規模較大的奶粉生產企業已經意識到生乳國標過低。目前,規模較大的奶粉企業在生乳標準上都有自己的企業標準,這些企業自控的生乳標準早已與歐盟的生乳標準持平,有些甚至還高于歐盟標準。
質量問題頻現漲價勢頭不減
其實,即便是純正的“洋奶粉”也并非是“質優”的代名詞。從2008年到現在,“洋奶粉”也爆發了類似雅培“甲蟲門”、美贊臣“金屬門”和明治“召回門”等眾多質量事件。然而,即使不斷爆發出質量問題,但進口奶粉在中國市場的價格普遍高于國外市場。
乳業知名專家王丁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進口奶粉品牌在我國嬰幼兒奶粉市場銷售總額的比例驟然提升,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洋奶粉已經占領了絕大部分市場。據工信部最新的數據顯示,在高端奶粉產品市場中,國產奶粉品牌份額僅為25%。
正是緣于市場地位的強勢,擁有話語權的洋奶粉頻頻漲價。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以來,進口奶粉平均漲價幅度已經超過60%,其中有多款相同品牌、容量的進口奶粉在國內外的價差已超過兩倍。
以2011年以來為例,洋品牌奶粉一直輪番提價,美素、雅培和惠氏先后直接提價或者通過更換包裝的方式提價,漲幅在10%左右;2012年4月,已兩年未提價的美贊臣也換裝提價。此外,雀巢奶粉及谷物產品的價格也上漲10%左右。多美滋也以“優階”系列更替“金盾”產品的方式平均提價10%。
“近年來,中國市場的洋品牌奶粉普遍比國外貴1~2倍,是全世界價格最高的。”王丁棉對此表示,這純粹是靠市場營銷手段和炒作造成的,這些國外品牌抓住中國人對國產品牌的不信任心理,瘋狂提價,導致進口奶粉價格過高。
干法工藝引質疑
與擁有自建奶源的國產奶粉采用濕法工藝不同,洋奶粉多使用干法工藝,這也使得后者的營養價值引發了業內質疑。
一位不愿具名的奶粉企業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曾表示,除了原裝進口的產品以外,其余的進口奶粉產品都是改用了簡單的干法工藝,從國外進口的大包粉,在國內工廠重新還原成奶以后,向還原奶中加入微量元素再噴出奶粉。
據王丁棉透露,進口奶粉企業的產品中,原裝進口的產品是很少的。根據AC尼爾森數據顯示,進口奶粉企業在國內工廠用干法工藝生產的產品,占中國市場銷量大概七成。而處于中國市場支配地位的幾家進口奶粉企業的產品中,九成以上的產品都是企業的國內工廠用干法工藝生產的,原裝進口的少之又少。
相比之下,國產奶粉,如飛鶴、伊利、完達山等有自建奶源的企業,運用的工藝均是濕法工藝。據上述企業人士表示,濕法工藝是把從奶牛身上擠下來的鮮奶放到投料罐中,再把各種營養素加入罐中攪拌,攪拌均勻后通過加熱噴成奶粉。
“國際上公認的看法是,干法工藝的奶粉攪拌不均勻;而濕法工藝噴成的奶粉才是合格的高品質嬰幼兒奶粉,營養均衡性比較好,也比較新鮮。”據上述奶粉企業人士表示,雖然不方便透露企業名稱,但是只要是國內沒有奶源的奶粉企業,除了原裝進口的產品外,其余產品的工藝均是干法。
中國奶粉標準“世界最嚴”
除工藝以外,宋昆岡表示,中國奶粉標準也是“世界最嚴”。
據宋昆岡介紹,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標準的制定參考了《世界食品發展委員會的標準》和《中國城鎮居民膳食營養素推薦表》,“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標準是世界上最嚴的標準之一”。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標準含有64項指標,包括營養指標、微量成分、維生素、礦物質、微量成分,還包括衛生指標,像微生物,包括環節污染這些項目在內。
除了檢測指標較多以外,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標準在某些項目上還優于歐盟標準。與歐盟的嬰幼兒配方奶粉標準相比,國標在蛋白質含量的規定上優于歐盟標準。歐盟標準規定的蛋白質含量是1.8~3.5g/100kcal,我國標準規定蛋白質含量為2.9~5.0g/100kcal,也就是歐盟標準平均低于國標1.3g/100kcal。
雖然奶粉標準中國是“世界之最”,然而,國產奶粉的市場表現近年來卻一直萎靡不振,份額漸漸被進口奶粉趕超。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高級研究員宋亮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以上現象源于消費者對國產食品信心的下降。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