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3-09-26 14:59:51
上證報記者從其他渠道獲悉,湘鄂情其實早已知悉其中的風險,并曾向警方報案,但相關信息披露從未跟上。如今,公司6000萬元款項的命運徹底“懸”在空中。
昨日,本報《一筆過億元糊涂投資暗藏“局中局”湘鄂情真糊涂還是假糊涂》的報道見報后,引發資本市場關注。上證報記者從其他渠道獲悉,湘鄂情其實早已知悉其中的風險,并曾向警方報案,但相關信息披露從未跟上。如今,公司6000萬元款項的命運徹底“懸”在空中。
據一位接觸過此案的律師向記者介紹,其實,在購買武漢臺北路72號項目后不久,湘鄂情就已發現了風險,后續的一系列動作事實上都是折騰,拉斯維加的原股東郭某某和石某某作為受害者,目前和湘鄂情事實上處于同一個戰壕中。
這一判斷可以從公司公告中獲得佐證。據公司2011年1月第一次關于該筆交易的公告:“公司向拉斯維加或徐莉支付陸仟萬元人民幣資產轉讓款。拉斯維加或徐莉在收到前述款項后,雙方應在半月之內,在律師的見證下,將拉斯維加或徐莉擁有的土地使用權抵押給公司,并辦理相關抵押手續。”
“對方一直沒有履行協議中的義務,肯定會招人起疑啊,何況是家上市公司?而且當時坊間關于拉斯維加股權存在糾紛的說法也不少,總會有消息傳到湘鄂情耳中吧。”該律師向記者分析。
記者進一步查證表明,2010年8月,《楚天都市報》、《武漢晚報》、《長江日報》等多家湖北當地媒體都曾對拉斯維加股權涉嫌欺詐一事進行報道,從文章署名等信息來看,屬于工商部門主動向媒體提供的稿件。以此來看,湘鄂情沒有理由繼續推脫“不知道”。
從交易標的后來的曲折經歷看,湘鄂情曾試圖將這個燙手山芋拋掉。2011年4月,公司披露將武漢臺北路72號項目整體轉讓給北京和泓置地,然而對方在2012年付了2000萬元之后果斷選擇了退出,應該也是發現了其中的風險。在此情況下,湘鄂情不得不拉著一個新伙伴武漢錢塘重新接手,但從目前披露的信息看,武漢錢塘尚未有任何實質性對價付出,也沒有承擔任何責任,完全屬于“陪太子讀書”的角色。
那么,在本次交易之前,湘鄂情究竟有沒有做盡職調查?究竟是什么時間發現風險的?發現對方欺詐后為何并不報警?為何又一直未進行信息披露?昨日,記者針對這些疑問對公司進行了采訪求證。
湘鄂情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在交易之初,公司做了一定的盡職調查,但“資料都是對方提供的”,“對方刻意地作假,公司一時很難發現其中的問題。”
至于發現風險的時間,該負責人介紹,“對方一直不履行協議中的義務,引起了公司的懷疑,同時也聽到了對方股權存在糾紛的消息,但在詢問對方后得到了‘保證沒事’的承諾。對方一直在打太極,從來沒有說過不去辦,但就是要過一段時間。”
此后,事情越變越糟,公司當時付出的6000萬元款項被對方挪作他用,存在極大的回收風險。公司負責人透露,公司曾嘗試報警,但警方認為屬于經濟糾紛,未予立案。
一筆6000萬元的巨款,公司既然早已發現風險,為何不及時向公眾投資者進行披露?該負責人的說法是,主要是沒有確實的證據和材料。
然而,回看這個草率的交易,仍然是疑點重重,湘鄂情相關負責人也承認有一些事情“說不清楚”。這些說不清楚的事情,明顯違背了公開透明的市場原則,有違及時、準確、真實、完整的信息披露要素,亦顯示出湘鄂情的內控制度相當薄弱。(覃秘)
原文鏈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9/26/c_125448835.htm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