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4 01:24:06
外匯交易人士楊先生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人民幣對美元出現短暫回調,但升值壓力仍然較大。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楊玨軒 發自廣州
每經記者 楊玨軒 發自廣州
今年10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創出歷史新高,直至10月28日才出現下跌。外匯交易人士楊先生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人民幣對美元出現短暫回調,但升值壓力仍然較大。
此前有多位交易人士透露,為了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外匯管理局近日已對銀行機構做了窗口指導,并表示可能對銀行結售匯頭寸管理從目前的“權責發生制”再次改為“收付實現制”。改為“收付實現制”后,遠期結匯在實際結匯發生之前就不納入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結匯壓力,從而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
有交易人士表示,目前確實有這種傳言,而且市場已提前作出反應。不過對于能否有效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專家和交易人士表示很難從源頭上緩解升值壓力,效果存疑。
人民幣升值壓力仍存
“8年匯改8年升值。”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這樣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描述中國的外匯走勢。
今年10月,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更是連續5次創出歷史新高。“升值壓力確實比較大,與年初相比人民幣中間價升值已經達到2.4%,對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肯定有影響。據我了解離岸人民幣也出現同樣的上升曲線。”外匯交易人士楊先生告訴記者,“10月末出現短暫回調,但升值壓力仍然存在。”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自10月28日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已經連續5個交易日下跌,11月1日報6.1452,5天中累計下跌119個基點,跌幅將近0.2%。“出現連續5日的回調,一方面是由于美元近期走強,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央行在出手干預。”楊先生對記者表示,“但這并不意味著人民幣升值壓力就沒有了。目前美聯儲年內退出QE的可能性在減少,國際資本重新流向新興市場。而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必然是國際資本的首選。我們也看到,9月新增外匯占款大幅增長。”
據了解,9月末外匯占款余額達253548.68億元,較8月末增加2682.05億元,增長幅度觸及5個月新高。
遠期、掉期報價分化/
在人民幣升值壓力緊迫的前提下,外匯管理局采取措施緊急降壓也在情理之中。“目前確實有這種傳言,而且市場已經提前作出反應。”外匯交易人士朱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個政策針對性很明顯,如果真的出臺,目的肯定是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
“具體點說是為了減輕遠期結匯對人民幣即期匯率形成的升值壓力。”朱先生進一步分析道,“實行‘收付實現制’以后,遠期結匯就不納入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就不會對即期人民幣升值形成壓力。出于對這個新政的預期,市場已經提前做出反應,比如遠期和掉期的報價已經出現分化。”
若重啟“收付實現制”,銀行將不再以利率平價對遠期結匯報價,從而割裂遠期和掉期的聯結,形成兩個價格。“遠期結匯的價格可能會下跌,掉期的價格可能會上漲,兩者形成一個差價。”朱先生告訴記者。
據報道,目前已有外匯代理商對遠期、掉期實行不同的報價體系。“周五12時44分,在上海國際貨幣經紀公司的遠掉期報價頁面上,1年遠期點數報390/440,1年掉期報440/475。”
上述外匯人士朱先生和楊先生告訴記者,這是市場對新政出臺提前作出的反應,側面反映了新政出臺的可能性。
“收付實現制”效果存疑
對于醞釀中新政的效果,《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發現,多數業內人士與專家表示懷疑。
“從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角度看,這個政策如果近期出臺是比較主動和及時的,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并沒有弄清楚人民幣升值的根源在哪里,我擔心這樣做治標不治本。”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向記者表示。
朱先生也告訴記者,新政能否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還要看市場反應如何。“如果遠期結匯價格下行幅度較大,那有遠期結匯的企業可能會選擇等待,這就減緩了結匯壓力,在客觀上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但如果企業預期遠期價格還會一跌再跌,他就會選擇盡快結匯,作用就正好相反,加大結匯壓力。所以具體效果如何,還是要看市場的反應。”
譚雅玲分析道,人民幣升值有深刻的制度原因,把“責權發生制”改為“收付實現制”,只是在數量上做文章,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8年匯改8年升值,這有深刻的制度原因。比如美元指數的走向由一攬子貨幣組合來決定,決定人民幣匯率的也應該是一個多元組合,但我們至今依然沒有實現多元組合,影響人民幣的依然是單一美元。”她最后說,“沒有找到人民幣升值的根本原因,只做些數量上的文章治標不治本。所以我對這種做法的效果是很悲觀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