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2 00:50:5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袁君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袁君 發自上海
銀行業坐收高利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近日,多位經濟學家對2014年中國銀行業凈利增速給出了不到10%的悲觀預測。
巴克萊銀行業分析師顏湄之預測,中國銀行業本財年的平均凈利潤增幅將達到較高的個位數。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預測的利潤增幅為8.3%。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2014年銀行的壞賬率延續去年的水平,預計今年銀行業利潤在10%左右;如控制不好,2014年在政府清理地方債務的過程中,銀行將會有更多的不良資產顯露,對于有些銀行來說能不能保持增長都是一個問題。
此外,除大環境變化對銀行業利潤產生無法避免的壓力,分噬商業銀行業利潤的行業也正在悄然崛起。
市場大環境促使競爭加劇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報告稱,2013年全年上市銀行利潤增速料將下降至11.9%,而2014年以上市銀行為代表的中國銀行業凈利息收入和營業收入的增速將會較2013年進一步下降,分別下降至9%和10.7%左右,行業凈利潤增速將會進一步下降至8.3%。
不到10%的悲觀預測創了至少自2005年以來的新低。在利率市場化的大潮下,商業銀行面臨信貸增速放緩、存款分流等諸多挑戰。
“受2012年基準利率下調、利率市場化程度加深、經濟增速放緩、監管規范增強、同業跨業競爭加劇等因素的影響,2013年商業銀行運營的景氣度顯著下降。”連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金融改革將在2014年進一步深化,中國銀行業將面臨更多的挑戰,行業整體盈利增長將逐步趨向經濟體平均水平,經濟調結構、去杠桿,以及資產質量壓力、行業準入有序放開都將對銀行業績形成壓力。
數據顯示,2013年前三季度,16家A股上市銀行營業收入增速為12.61%,較2011年和2012年分別下降了14.61和3.61個百分點;利潤增速為12.99%,較2011年和2012年分別下降了16.19和4.37個百分點。
此外,記者注意到,除了大環境的變化對銀行業利潤產生無法避免的壓力,分噬商業銀行業利潤的行業也正在悄然崛起。
銀監會在1月6日的工作會議上首次明確,2014年民營銀行首批試點3~5家。而民營銀行的誕生將會給傳統銀行業帶來挑戰,與之相伴的存款保險制度等也將對銀行業績有所影響。
花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監管、機制和激勵得當,民營銀行的設立將對推動銀行業的良性競爭、利率市場化改革和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等起到積極的作用。“但這個過程將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惡性競爭以及道德風險將導致信貸市場的波動,出現銀行倒閉的情況不可避免。”
此外,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業的生態體系也帶來了諸多挑戰。這種趨勢今年更為明顯。天弘基金余額寶規模已超過2500億元。
連平表示,互聯網的普及和大數據技術會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優化金融資源的匹配方式,這就顛覆了傳統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將改變商業銀行一家獨大的金融格局。
銀行自身資產質量堪憂
多位專家表示,除了競爭因素,2014年銀行凈利潤增速可能大幅下滑的根本原因還來自于銀行自身的資產質量和經營風險。
從資本市場上表現來看,截至1月20日收盤,16家A股上市銀行中,已有14家銀行的股價跌破每股凈資產,國有五大行估值也全線失守。
“銀行股跌破凈資產,這意味著大家對銀行不良資產深表擔憂。凈利潤只是一個財務報表的數字,市場主要是對銀行的資產質量表示懷疑。”尹中立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根據交行金融研究中心測算,2014年銀行業不良貸款壓力仍然較大,撥備壓力可能進一步增加。截至2013年3季度末總體不良貸款余額為4590億,較年初上升約569億,增幅也較往年明顯擴大;平均不良貸款率為0.87%,也較年初上升6個基點。
連平表示,2014年銀行業不良貸款慣性增長的趨勢可能延續到下半年,全年不良貸款余額仍會有一定幅度上升,不良貸款率增幅在0.1~0.2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可能增長到1.1%~1.2%的水平。如果GDP增長率接近7%,而商業銀行無法出臺有效政策控制潛在的風險,不良貸款率可能增長至1.3%~1.5%,但大量潛在風險同時爆發造成資產質量迅速惡化的可能性很小。
在尹中立看來,2014年某些銀行出現利潤負增長也未可知。“一種情況是2014年銀行的壞賬率延續2013年的水平,那么可以預計2014年銀行業利潤增速在10%左右;但假如控制不好,2014年在政府清理地方債務的過程中,銀行將會有更多的不良資產顯露,對于有些銀行來說能不能保持增長都是一個問題。”尹中立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