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4-01-27 08:46:49
繼PTA、LLDPE和PVC期貨之后,又一化工品種聚丙烯(PP)期貨日前獲證監會批準引起國際市場關注,大商所工業品部負責人透露,我國合成樹脂期貨市場的良好發展態勢己吸引了世界目光,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近期也計劃開展PP期貨交易,為此,該所已多次派人來大商所調研,對PP期貨合約的設計進行了充分的前期交流溝通,目前其合約設計與大商所即將上市的PP合約十分類似,并計劃年內推出。如其上市后能成功運行,相信會與大連PP期貨會在價格上形成呼應格局。
國際上多家交易所曾上市PP期貨品種,但并不成功,PP期貨能否如國內其它化工品種上市后成功運行?對此,大商所工業品部負責人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合成樹脂和相關化工產品生產國與消費國,龐大且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現貨市場以及發展良好的化工期貨市場,將為PP期貨的成功運行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據了解,從2005年開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印度孟買大宗商品交易市場(MCX)等國際期貨交易所就陸續推出了化工領域的LLDPE、PVC以及PP等通用合成樹脂期貨品種,但由于參與者寥寥、市場流動性匱乏,之后這些期貨交易所陸續停止了相關品種交易,目前僅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保留該品種,但交易規模也很小。
據介紹,國際上合成樹脂等化工類期貨品種的失敗主要是由于其現貨市場消費規模增長放緩、市場集中程度相對較高,生產與消費企業大多直接對接,缺少中間貿易商,相關產業客戶成本轉嫁能力較強,無需參與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在PP品種上,從世界聚丙烯供需格局來看,全球PP產能及消費主要集中在東北亞、北美和西歐等地區。近幾年,全球聚丙烯生產商的數量在逐漸減少,生產裝置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幾家大的跨國公司手中,2011年世界前十大聚丙烯生產企業的生產能力合計達到3323萬噸/年,約占世界聚丙烯總生產能力的51.74%,且北美及西歐地區在2008年后相繼受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影響,經濟出現滑坡,制造業萎縮,從而削弱了當地消費需求,也對合成樹脂產業規模帶來不利影響。
相較之下,我國PP現貨市場規模大、增速較快,且產品商品化率高。2012年,我國PP生產能力達到1218萬噸/年,PP消費量總計1486萬噸,分別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7%和27%。由于石化產業鏈條非常長,除了化學性質穩定性差、不易儲運的產品會作為中間品,一般國內企業在經營中都會選取生產和消費環節的分離,就PP而言,商品化率幾乎達到100%。
另外,我國PP現貨供需不存在壟斷,商品定價完全市場化。在生產領域,我國PP的生產主體包括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合資企業,此外還有部分依賴進口,其中最大的生產企業,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的供應占比約47%(與LLDPE等相近似),進口、合資企業及其他供應占比53%;在消費領域,99%以上的塑料加工企業都為中小企業;貿易環節,我國PP貿易鏈條層級較多,從生產企業到最終的消費企業,最多會經過四級以上的貿易商,產品價格完全根據市場供求關系確定。
他同時指出,國內樹脂等化工期貨市場整體發展情況較好,為PP期貨運行鋪好了路。據介紹,2007年大商所上市了國內首個合成樹脂期貨品種-線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同時也將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等品種一并作為重點關注品種進行研究,并于2009年上市了PVC期貨。PP與LLDPE、PVC同屬于合成樹脂,上游原料相同,中間貿易市場結構類似,下游消費區域重合,部分避險和投資群體重疊,LLDPE和PVC兩個品種上市以來運行平穩,投資者結構逐步完善,期貨市場功能得到了相應發揮,為PP品種的開發提供了成功經驗和堅實的保障。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