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3 01:23:3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朱丹丹 發自北京
一方面是各種新類型的互聯網理財產品不斷涌現,另一方面則是央行牽頭制定互聯網金融監管規定的消息不脛而走。根據《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中國央行正在研究制定的監管規章,將力圖遏制互聯網金融業新一代投資產品的潛在風險。
銀率網理財產品分析師殷燕敏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隨著互聯網理財的迅速發展,相關產品的合規性以及風險性等問題不斷顯現出來,加強監管很有必要。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整個金融業的創新是有利的,監管方面的加強可能會側重于規范與控制風險。
監管重點在于規范與引導/
低門檻互聯網理財的興起給眾多投資者提供了便捷的投資渠道與方式,但信息披露不足、擦邊球式的宣傳也為大家所詬病,因而,業內呼吁監管互聯網理財的聲音時有響起。
據《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央行正牽頭相關政府部門研究制定監管規章,力圖遏制互聯網金融業新一代投資產品的潛在風險。
“隨著互聯網理財的迅速發展,各類理財機構紛紛在網絡上推出金融理財產品,相關產品的合規性以及風險性等問題不斷顯現,監管缺位的問題尤為突出。此次央行牽頭研究制定監管規章,重點應該是規范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通過相關規章制度的建立,讓互聯網金融企業在未來的發展上有法可依,從而實現健康發展。”殷燕敏指出。
君德財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袁建明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監管的重點可能在兩方面:一是針對互聯網宣傳,因目前部分互聯網理財產品存在誤導或過度宣傳的現象,營銷不是很合規;二是對產品信息披露的監管可能會加強,包括產品投資標的等。至于涉及的機構,應該包括做電商的互聯網公司、部分基金公司、P2P等。
“目前互聯網金融主要包括網上存貸款類和大眾理財產品類,因此互聯網公司和理財公司應該都屬于監管范疇。”格上理財分析師王燕娛表示。
不過,東莞銀行金融市場分析師陳龍則指出,互聯網理財的大部分資金最終還是投向了非標資產,即所謂的影子銀行。因此,監管層出臺整體限制性政策的可能性不大,而是會根據去年“107號文”(即《關于加強影子銀行業務若干問題的通知》)的框架,加強引導。
銀行網絡理財業務或迎大發展/
其實,早在今年初監管部門就已經開出了互聯網金融的第一張罰單。同時,“107號文”中也明確指出,對于金融機構的跨市場理財業務和第三方業務,由央行負責監管協調。對于尚未明確監管主體的,則需抓緊進行研究。其中,第三方理財和非金融機構資產證券化、網絡金融活動等,由央行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制定辦法,被認作是明確將互聯網金融納入央行監管。
“個人認為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對整個金融業的創新是有利的,監管方面的加強,可能不是改變互聯網理財的形式,而是側重于規范與控制風險,令整個行業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并且在相關監管政策的護航下,讓互聯網金融可以實現更多的創新。”殷燕敏指出。
袁建明也認為,通過監管會使得互聯網理財產品的信息得到充分地披露、風險得到清晰地解釋,對投資者是十分有利的。同時,也會使得產品的收益與風險逐漸匹配起來。
“這種監管更多的可能是從投資者風險教育,產品信息詳細披露方面有所改善,對網絡安全等有更高要求。整體來看,互聯網金融是創新業務,對改革和創新有好處,因此監管層應更傾向于指引和支持。但因涉及普通大眾,恐發生社會問題,因此也要有所規范和限制。”王燕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
陳龍則表示,監管短期內可能會影響到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速度,但商業銀行的網絡理財業務可能會得到大幅發展,因政策對接較好。隨著監管的到位,對于監管的創新與業務的創新可能會在互聯網金融領域輪番上演。但不管怎么樣,趨勢是無法阻擋的,監管層應該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只會加強引導性監管,以促進該行業安全、良性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