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4-02-19 08:35:41
昨天上午,央行上海總部在上海自貿區啟動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試點。目前,只有上海銀聯、通聯、東方電子(000682)、快錢、盛付通等5家第三方支付機構取得了首批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資格,與合作銀行簽約。參與首批跨境支付試點的銀行包括工行、建行、中行、招行和民生銀行(600016)。
依據《關于上海市支付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的實施意見》,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試點范圍不會局限在總部在上海的支付機構,全國范圍內取得互聯網支付牌照的支付機構,也可通過在自貿區設立分公司,參與上述跨境人民幣支付試點。央行上海總部將對支付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實行事后備案和負面清單管理。支付機構開展境外人民幣結算業務,事前不需要報人民銀行審批,而是在開辦業務后一段時間內向人民銀行備案。獲準開展跨境人民幣支付的支付機構,都需在合作銀行開立一個專門服務于跨境人民幣支付的備付金賬戶。賬戶獨立于支付機構其他支付業務的備付金賬戶,按人民幣跨境支付金額計提一定比例的備付金。
《實施意見》貫徹了防范風險的原則,明確要求支付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應嚴格遵照《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及人民銀行其他相關客戶備付金監管要求執行,并建立健全和執行客戶身份識別制度、客戶風險評級管理、風險準備金與交易賠付、交易和信息安全管理、交易信息申報等制度。
銀聯電子支付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戰平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銀聯海外業務的開展是從去年開始的,現在還處在平臺的推廣期。預計今年人民幣海外結算占比不會超過10%。海外商戶的拓展有一整套的流程,從商戶的簽約、入網、上線大約需要3至5個月的時間。
支付機構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是指支付機構依托互聯網,為境內外收付款人之間真實交易需要轉移人民幣資金提供的支付服務。目前,人民幣在國際貨幣流通領域地位不斷提高。來自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最新數據顯示,人民幣在傳統貿易融資工具—信用證和托收中作為計價及結算貨幣的比例,在2013年10月達到8.66%,已超過歐元,成為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