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專家訪談

          每經網首頁 > 專家訪談 > 正文

          劉紀鵬專訪:壟斷行業下游領域可向民資敞開

          證券時報 2014-02-28 09:41:39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認為,壟斷性行業下游領域可以完全向民資敞開。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改革還可以更大膽些,壟斷性行業下游領域可以完全向民資敞開。”

          中國石化率先啟動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了市場多方關注,對此,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評價。

          和“土豪”做朋友

          2月19日,中國石化的董事會通過一項決議,同意對其下屬的油品銷售業務板塊進行全面重組,引入社會與民營資本參股,且授權董事長在社會與民營資本的持股比例不超30%的情況下,行使有關權力。這被視為央企打響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炮。

          “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質上是股份制改革,是國內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的高級形式。”劉紀鵬認為,混合所有制改革與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國企股份制改造是一脈相承的,本質上是央企國企從經營者市場化到所有者市場化的沿革,是“從企業層面改革進入資本層面改革”。

          談及改革的必要性,劉紀鵬認為,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大部分央企國企已經完成股份制改造,如今面臨著將大型央企國企組建成與國際接軌的跨國公司難題,進行深層次的股份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勢在必行。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一些大型央企國企已經發展壯大,成為世界500強企業。“即便到了今天,由于國有成分高或者一股獨大,大型央企國企在國際商業活動中仍會受到一些國家政府的不公平待遇。因而,央企國企學習大型跨國公司的經驗,引入包括民資、外資在內的多種資本,在股權分布上趨向市場化,更加有利于央企國企開展國際業務,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國公司。”劉紀鵬說。

          “混合所有制改革,對外能與國際接軌,對內則可以打破壟斷。”劉紀鵬認為,一些民用消費領域完全沒有必要由央企國企壟斷。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如汽油銷售、通信業務服務、水電氣供應等,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引進社會資本,促進市場公平競爭,更有利于國計民生。

          劉紀鵬認為,石油、電信、電力等行業的下游領域“完全可以向民資敞開大門”,油田開采等上游領域在不影響國家安全(如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的情況下,可以逐步放開社會資本準入門檻。“甚至一些事業單位,如醫院、學校等,都可以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嘗試,并不一定要是在競爭性領域。”他說。

          “據我了解,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很多央企都投奔新機制,積極探討引入民資的問題。”劉紀鵬說,“過去是民營企業傍國企大款,現在是央企國企主動示好民營企業,和‘土豪’做朋友。”

          對自己“動手術”

          “混合所有制改革,沒有所謂的固定模式。”劉紀鵬表示,改革目的是促進壟斷領域市場化競爭,央企國企改革沒有必要講究按部就班進行國有成分和民營成分按各占多少比例進行股份配比。

          談及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國有成分占比問題時,劉紀鵬認為,國有資本完全沒有必要拘泥于51%持股比例的絕對控股地位,在一些需要逐步放開的領域,國資占比保持在30%以上的相對控股地位即可,甚至國有股東僅保持第一大股東地位不變即可,類似于華潤集團對萬科的控制。

          “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把步子邁得更大點,一些企業在所有權形式上不必體現為國家控股。”劉紀鵬表示,央企國企改革,可以借鑒國際經驗。“例如,在一些國家,電力公司為民營企業,國家僅持有少量特別股份,在表決權享有絕對優勢。”

          “民資也好,外資也好,高管持股、員工持股,或者股票期權等等,不必拘泥形式。”劉紀鵬認為,央企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應該探索實現多種股份形式并存,通過股份稀釋降低國有資本比例。“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公平公開公正。”他說。

          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劉紀鵬認為,資本市場是實現國資退出的最佳平臺。在三公原則之下,央企國企股份轉讓的價格更接近市場定價,能夠避免暗箱操作,不會導致賤賣國有資產。

          劉紀鵬認為,通過資本市場運作國有股權轉讓,還能幫助央企國企建立現代化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

          “這就要求國資委要收起有形之手。”他認為,混合所有制改革到了最后就是各級國資委要對自己“動手術”。“國資委作為政府特設機構,既是國企的所有者又是國企的監督部門,從管事、管人到管資產,國企運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預色彩,不符合現代化企業的管理理念。”他建議,各級國資委成立專門的國企經營公司,由國企運營公司代表國有股權市場化運營央企國企,做企業的出資人代表,而國資委則應該完全退出企業經營領域,做國企的獨立監管者。

          “整體”不如“拆分”

          “一談到國企上市,市場投資人士就對‘整體上市’趨之若鶩,這是個誤區。”劉紀鵬認為,央企國企上市,沒有必要追求整體上市,應該反其道而行之,鼓勵分拆上市。

          劉紀鵬認為,央企國企實現整體上市,全部資產證券化固然是好事,但對于投資者而言,很難發現大型央企的投資價值。

          “大央企往往被視為大藍籌,但股價并沒有藍籌股特質,比如,國有四大行都整體上市了,但股價卻天天在‘畫心電圖’。”劉紀鵬說,“往往大央企都同時擁有多種業務,有的業務在某些年度賺錢而另一些業務則不賺錢,兩相抵消,投資者難以準確把握趨勢,倒還不如將各項業務分拆上市。”

          “大型央企整體上市還有一個弊端,就是巨額再融資的問題。”他說,不管新股上市還是上市公司股權再融資,大型央企一次融資都是幾百億上千億級別的,對股價乃至整個股票市場造成沖擊巨大,假若分拆上市,單一業務的融資需求就沒有那么大,而且可以分批次融資,對市場造成影響要小點。

          劉紀鵬認為,央企國企分拆上市還能快速實現在特定領域的退出。由于目前部分大型央企一部分核心業務涉及國家安全等原因,要求國家保持絕對控股地位,因而可以保留該部分業務,將副業或者處于完全競爭領域的業務分拆上市,逐步退出。

          責編 鄔曉丹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改革還可以更大膽些,壟斷性行業下游領域可以完全向民資敞開。” 中國石化率先啟動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了市場多方關注,對此,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如是評價。 和“土豪”做朋友 2月19日,中國石化的董事會通過一項決議,同意對其下屬的油品銷售業務板塊進行全面重組,引入社會與民營資本參股,且授權董事長在社會與民營資本的持股比例不超30%的情況下,行使有關權力。這被視為央企打響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炮。 “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質上是股份制改革,是國內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的高級形式。”劉紀鵬認為,混合所有制改革與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國企股份制改造是一脈相承的,本質上是央企國企從經營者市場化到所有者市場化的沿革,是“從企業層面改革進入資本層面改革”。 談及改革的必要性,劉紀鵬認為,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大部分央企國企已經完成股份制改造,如今面臨著將大型央企國企組建成與國際接軌的跨國公司難題,進行深層次的股份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勢在必行。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一些大型央企國企已經發展壯大,成為世界500強企業。“即便到了今天,由于國有成分高或者一股獨大,大型央企國企在國際商業活動中仍會受到一些國家政府的不公平待遇。因而,央企國企學習大型跨國公司的經驗,引入包括民資、外資在內的多種資本,在股權分布上趨向市場化,更加有利于央企國企開展國際業務,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國公司。”劉紀鵬說。 “混合所有制改革,對外能與國際接軌,對內則可以打破壟斷。”劉紀鵬認為,一些民用消費領域完全沒有必要由央企國企壟斷。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如汽油銷售、通信業務服務、水電氣供應等,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引進社會資本,促進市場公平競爭,更有利于國計民生。 劉紀鵬認為,石油、電信、電力等行業的下游領域“完全可以向民資敞開大門”,油田開采等上游領域在不影響國家安全(如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的情況下,可以逐步放開社會資本準入門檻。“甚至一些事業單位,如醫院、學校等,都可以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嘗試,并不一定要是在競爭性領域。”他說。 “據我了解,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很多央企都投奔新機制,積極探討引入民資的問題。”劉紀鵬說,“過去是民營企業傍國企大款,現在是央企國企主動示好民營企業,和‘土豪’做朋友。” 對自己“動手術” “混合所有制改革,沒有所謂的固定模式。”劉紀鵬表示,改革目的是促進壟斷領域市場化競爭,央企國企改革沒有必要講究按部就班進行國有成分和民營成分按各占多少比例進行股份配比。 談及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國有成分占比問題時,劉紀鵬認為,國有資本完全沒有必要拘泥于51%持股比例的絕對控股地位,在一些需要逐步放開的領域,國資占比保持在30%以上的相對控股地位即可,甚至國有股東僅保持第一大股東地位不變即可,類似于華潤集團對萬科的控制。 “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把步子邁得更大點,一些企業在所有權形式上不必體現為國家控股。”劉紀鵬表示,央企國企改革,可以借鑒國際經驗。“例如,在一些國家,電力公司為民營企業,國家僅持有少量特別股份,在表決權享有絕對優勢。” “民資也好,外資也好,高管持股、員工持股,或者股票期權等等,不必拘泥形式。”劉紀鵬認為,央企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應該探索實現多種股份形式并存,通過股份稀釋降低國有資本比例。“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公平公開公正。”他說。 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劉紀鵬認為,資本市場是實現國資退出的最佳平臺。在三公原則之下,央企國企股份轉讓的價格更接近市場定價,能夠避免暗箱操作,不會導致賤賣國有資產。 劉紀鵬認為,通過資本市場運作國有股權轉讓,還能幫助央企國企建立現代化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 “這就要求國資委要收起有形之手。”他認為,混合所有制改革到了最后就是各級國資委要對自己“動手術”。“國資委作為政府特設機構,既是國企的所有者又是國企的監督部門,從管事、管人到管資產,國企運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預色彩,不符合現代化企業的管理理念。”他建議,各級國資委成立專門的國企經營公司,由國企運營公司代表國有股權市場化運營央企國企,做企業的出資人代表,而國資委則應該完全退出企業經營領域,做國企的獨立監管者。 “整體”不如“拆分” “一談到國企上市,市場投資人士就對‘整體上市’趨之若鶩,這是個誤區。”劉紀鵬認為,央企國企上市,沒有必要追求整體上市,應該反其道而行之,鼓勵分拆上市。 劉紀鵬認為,央企國企實現整體上市,全部資產證券化固然是好事,但對于投資者而言,很難發現大型央企的投資價值。 “大央企往往被視為大藍籌,但股價并沒有藍籌股特質,比如,國有四大行都整體上市了,但股價卻天天在‘畫心電圖’。”劉紀鵬說,“往往大央企都同時擁有多種業務,有的業務在某些年度賺錢而另一些業務則不賺錢,兩相抵消,投資者難以準確把握趨勢,倒還不如將各項業務分拆上市。” “大型央企整體上市還有一個弊端,就是巨額再融資的問題。”他說,不管新股上市還是上市公司股權再融資,大型央企一次融資都是幾百億上千億級別的,對股價乃至整個股票市場造成沖擊巨大,假若分拆上市,單一業務的融資需求就沒有那么大,而且可以分批次融資,對市場造成影響要小點。 劉紀鵬認為,央企國企分拆上市還能快速實現在特定領域的退出。由于目前部分大型央企一部分核心業務涉及國家安全等原因,要求國家保持絕對控股地位,因而可以保留該部分業務,將副業或者處于完全競爭領域的業務分拆上市,逐步退出。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日本中文字幕频免费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 女同精品久久国产字幕 | 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视频 | 中出国产丝袜熟女 | 久久国产精品湿香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