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1 00:40:4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查道坤 發自南京
每經記者 查道坤 發自南京
自去年以來,由于國內外棉花價格的嚴重倒掛,國內的紡織企業紛紛謀求轉型。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目前國外的棉花價格每噸相較于國內便宜6000元以上。過高的棉花價格使江蘇不少紡織企業利潤大幅壓縮,一些企業為了保持業績增長,紛紛轉戰海外市場。
國內外價格倒掛嚴重
3月11日,中國棉花價格328指數飆升至19346元/噸,而當天棉花COT-LOOK國際棉花價格指數為93.50美分/磅,折合12776元/噸。這也就意味著,同期國內棉價比國際棉價每噸貴了6570元。3月19日,中國棉花價格328指數已升至19428元/噸。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9~12月,國內外棉花的平均價差在每噸2410元;而2012年1~3月,國內外棉花的平均價差上升為每噸3638元;當年8月底至9月初,國內棉價為18520元每噸,國外棉價在增加1%關稅和相關增值稅后的價格為13060元每噸,價格相差5460元每噸。如今每噸價格相差6500元之多,達到歷史高位。
江蘇南通一家紡織企業總經理蔣建華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事實上,國內外棉花價格的倒掛并不是新鮮事,但是出現目前如此之高的價格倒掛較為少見,“目前國內市場的棉花大概在2萬元/噸,但是國際市場的棉花價格卻在1.3萬至1.4萬元之間。”
此外,蔣建華還對記者介紹說,由于國外棉花價格便宜,國內不少企業選擇直接進口國外棉花,但國內對棉紗進口有配額限制,缺口部分不得不使用國內棉花進行加工,這嚴重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
“由于國內棉花價格大大高于國際市場,以及各項成本的上漲,國內的紡織企業的效益都好不到哪里去。”華芳紡織證券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此表示。
多家江蘇紡企遷往海外
面對國內持續上漲的棉花價格,江蘇的紡織企業嘗試將工廠轉移至海外,以保證企業的效益。
張家港東渡集團作為江蘇較早走出去的紡織企業,今年1~2月,公司的銷售額和利潤率同比增長均達兩位數,訂單已排到今年9月份。東渡集團董事長徐衛民介紹說,2003年企業就將銷售中心放到新加坡,財務中心最近也跟了過去,“國外的棉花價格比國內便宜很多,首先就降低了我們成本。此外由于國內目前融資成本較高,對于需要融資的企業來說,走出去已成必然選擇。”
南通一家紡織企業的總經理蔣建華也對記者介紹稱,一件售價50元的T恤,如果在越南生產,僅棉花和勞動力成本這兩項,每件就可以節省15元的成本,“在這種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紡織企業計劃將工廠遷往東南亞。”
此外,蔣建華還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一般而言,棉花原料占棉紡織品成本的70%以上,下訂單的國外企業通常以國際棉價來定價,但國內企業生產的棉紗卻是用價格更高的國內棉花來生產,“正常情況下,國內和國際棉花差價在每噸2000元左右時,企業能保持競爭力,目前的價差已遠遠超出了這一企業能夠承受的范圍。”
對此,紡織行業研究員謝明對記者說,“向低成本區域集聚是企業的本能,從整體來看,我國輕工產業已出現向外轉移的勢頭,其中江蘇最為嚴重,這種現象可能會隨著國內棉花價格的繼續堅挺而愈演愈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