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4-03-25 12:54:31
幕后原因在于銀行“一魚兩吃”
明明是“秒殺產品”,為什么銀行要設定多大7天、甚至更長的募集期呢?上述上市銀行有關人士一語道破天機,“6%以上的高預期收益率產品銀行不僅沒什么賺頭,管理不好還可能賠錢”。對于銀行來說,銷售管理費等往往僅有0.2%—0.5%,而且很大一部分還要分給具體的銷售部門和人員,因此銀行幾乎是不賺錢的,而平時可能高達1%以上的超額業績管理費則由于預期收益率太高而沒什么空間。
該人士透露,目前銀行的資金面并沒有去年年底那么緊張,銀行還敢于發行預期收益率高達6.4%左右的產品,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產品可以通過合理的設計拉長資金占用時間。
這一類手法不僅在收益率“破六”的理財產品中可以操作,只要預期收益率明顯高于當時的行業平均值就很有可能成功。記者也注意到,上述北方某城商行最近發行的理財產品中,多款產品的清算日恰好設定到節假日或周末之前,資金都很難在到期后迅速回到投資者賬面上。
或許正因為上述原因,商業銀行對于短期理財產品一直比較熱衷,更是經常配以所謂的高預期收益率。
自2011年以來,1至3個月期限產品發行量一直呈現直線上升態勢,并牢牢占據銀行理財產品中的主力位置。2013年,該類產品發行量在各期限理財產品總量中的占比超過了五成。具體分期限來看,期限在1個月以內的銀行理財產品占比依舊維持在歷史較低位,占發行總量的比重為4.23%;發行期限集中在1-3個月,占比為59.61%;其次為3-6個月,占比為21.91%。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期限總體呈現較短的態勢。
此外,2013年下半年至今年1月份,由于銀行的流動性多次趨緊,短期理財產品與中長期限理財產品頻頻出現收益率倒掛,其中1個月左右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長期占據各期限排名最高位置。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