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31 01:07:29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尚希 發自馬來西亞
每經記者 尚希 發自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樓市調查報道的開始時間是馬航MH370客機失聯的第7天,當時在外界信息不明朗以及各國搜救行動持續的情況下,MH370上的乘客還存在生還的可能。馬來西亞吉隆坡也因此次失聯客機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在吉隆坡,機場、酒店大堂、商場里隨處可見為失聯客機祈福的許愿墻,但最終 “飛機已經墜毀,無人生還”,把所有人的希望打碎。一時間,馬來西亞成為國人的痛點,微博、微信中聲討馬政府聲音漸起,有網友稱“此生不去馬來西亞”。
就這樣,馬來西亞樓市跟著“躺槍”,這個曾因中國開發企業大量涌入的投資熱土,是否會因此步入寒冬?馬航失聯雖為偶發,但也令人對馬來西亞在公共交通安全管理、政府危機處理能力以及信息披露速度等方面產生質疑。馬來西亞是否還是適合投資的國家?馬來西亞的投資前景究竟有多大?帶著這些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特此前往馬來西亞吉隆坡、新山、博德申等地展開調查。
抵達此次調查的首站柔佛州新山已是晚上10時,出租車行駛在機場通往市區的高速公路上,這位印度司機將油門踩到90邁,這讓道路兩旁的熱帶植物在夜色下只剩輪廓。悶熱的空氣彌漫整個車廂,伴著電臺里的馬來語,令人焦躁。眨眼功夫,暴雨驟降,雨刷器快速搖晃,司機腳下的油門卻一直不舍松開。這樣的“速度”在馬來西亞并不常見,更多時候這是一個習慣慵懶隨性的國度。
直到中國地產開發商進入馬來西亞,新山的市場節奏被調快。巨大的政策紅利以及便利程度加速了中國房企在柔佛海峽的布局,這道與新加坡隔海相望的海岸線成為了中國開發商在馬來西亞的新戰場。
“深圳與香港”是記者在此次采訪中聽聞最多的故事,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敘述角度流轉在當地開發商的口中,他們想要講述的是這座城市所擁有的無限潛力,言辭之外,你還要讀懂“等待”。畢竟,深圳不是用了一天兩天便成為 “香港的深圳”。同理,要成為新加坡的“新山”,也需要時間。
當然,這些品牌房企對于市場的調查,投資可行性分析自然非常充分,一舉一動都是出自戰略思考,這一市場也一定有其價值所在,但風險也并非不復存在。有的時候,預期往往是一種很可怕的東西,過度相信預期容易讓人失去理性的思考與審慎,這一點,不管對開發商還是投資者,同樣適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