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0 00:31:4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博鰲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博鰲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如果聽完了昨日 (4月9日)下午博鰲亞洲論壇理事們的發言,對時下負重前行的亞洲經濟,你還是能重拾信心。
馬來西亞前首相巴達維一開始,就給接下來的6年描了一張藍圖。他說馬來西亞正在努力成為一個發達國家,到2020年經濟增長將非常有力。這個在馬航失聯客機中受到空前關注的國家,正實施一項旨在推動創新技術發展的“藍海計劃”。巴達維特別強調,“我們非常有信心。”
相比較而言,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要理性得多,他說今后要不遺余力地推動自由貿易的發展,推動日本經濟強有力的增長。
當天日本銀行(BOJ)公布的月度經濟報告顯示,雖然消費稅的上調帶來一些波動,但日本經濟仍然維持溫和復蘇的態勢。
新加坡榮譽國務咨政吳作棟將重點放在東盟上,他認為,要顯示東盟整體經濟的向好,中國的角色和作為至關重要。吳作棟通俗地說,就是中國如果好了,東盟肯定會好。
事實上,今年以來觀點較為一致,那就是中國在未來亞洲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此次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也如此認為。
但現在處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階段的中國,開年以來宏觀面亮色并不是太多。
在此情勢下,中國能否應了亞洲各國的期待?對此,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國務院原副總理曾培炎表達了對未來的信心。他表示,亞洲發生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中國未來5年實現7%至8%的經濟增長是可以期待的。
曾培炎說,過去一年世界經濟出現一些新變化。比如,發達經濟體不同程度好轉,美國經濟復蘇跡象明顯。新興經濟體在周期性因素、外部環境變換、內部結構性矛盾三重因素影響下,增長整體放緩。
經歷30多年高速發展后,中國經濟進入換擋期,經濟領域的主要任務是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不能再預期中國經濟一直保持原來兩位數的高速增長。
如今,處在穩增長與轉型期“平衡木”上的中國,美好的未來應當可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