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5-13 00:48:09
投資對穩增長的拉力適可而止,加上外貿支持政策也將產生正影響,我們判斷,二季度經濟總體平穩,穩增長因此將更多寓于結構調整之中,二季度政策不會全面寬松。
每經編輯 宣宇
◎宣宇
一季度經濟增速低于去年四季度及同期水平,市場普遍感覺 “偏冷”。3月工業生產在前2個月顯著放緩至5年來低點后小幅回升,但仍處較低水平;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續6個月回落,比去年同期下降3.3個百分點,跌至10年來低點,下行態勢仍明顯,其中中央投資項目持續3個月回落(其中也有高基數影響因素);一季度消費扭轉連續2個月加速回落態勢,有小幅改善跡象,但仍低于去年同期0.4個百分點;外需總體形勢趨向好轉,但短期面臨的不確定較大。
經濟下行壓力在房地產方面表現得更為明顯。一季度房地產投資增長16.8%,持續2個月回落并跌至13個月低點;商品房銷售面積持續10個月回落,連續2個月負增長,一季度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3.8%,降幅比1~2月擴大3.7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近41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回落21.1個百分點;庫存壓力顯著增加。我們測算,3月末商品房去化時間升至4.8個月,其中住宅去化時間升至3.6個月,皆為有數據以來高點;一季度房屋新開工面積下降25.2%,房屋新開工面積持續高速負增長。此外,由于銷售放緩導致個人按揭貸款、定金及預收款增幅大幅回落,房企到位資金大幅放緩。
面對經濟持續下行壓力,同時防止房地產風險加劇引發相關風險連鎖暴露,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組合中,“穩增長”和“防風險”壓力顯著增加。市場對政策轉向寬松的預期因此越來越強烈,真正降息降準的呼聲也非常高。
無疑,投資仍是短期“穩增長”的關鍵一招,承擔著穩增長 “調節器”作用(效果立竿見影,可防止風險急劇擴大)。3月19日,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后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加強對錯綜復雜經濟形勢的分析研判,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切實防范化解各類風險,并在今年首次提出要 “抓緊出臺已確定的擴內需、穩增長措施”,會議決定加快重點投資項目前期工作和建設進度,及時撥付預算資金,努力保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
數據顯示,一季度固定投資到位資金同比增長12.8%,比1~2月增速回落1.8個百分點 (比去年同期回落6.8個百分點),但國家預算資金增長18.20%,比1~2月大幅提高12.9個百分點。國家預算投資資金增速大幅回升,表明政府在3月下旬已相應加強了“穩增長”調節力度。
此后,4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又確定了加快棚戶區改造、加快鐵路建設措施;4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決定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在鐵路、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重大清潔能源工程,油氣管網及儲氣設施、現代煤化工和石化產業基地等方面,推出80個示范項目向社會招標,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營運。這些“規模性”投資措施將有力推動基建領域投資增長,不僅可以擴大當期有效投資、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更有利于彌補歷史欠賬和促進區域均衡。
但新一屆政府的“穩增長”力度似乎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 “胃口”。需要注意的是,與傳統刺激政策不同,這些措施充分體現了新一屆政府宏觀調控“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政策邏輯,諸如放寬民營資本參與基礎設施投資、放寬社會力量辦醫準入,由于各種現實制約,短期難以見到明顯效果,更多還是落實簡政放權等年度改革的一項既定任務。正如我們曾撰文指出的,中性條件下,經濟季度增速7.2%是“合理區間”的底線,在此區間,政策的重點在“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上,而“不能把今天的墊腳石變成明天的絆腳石”。
另一方面,當前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態勢良好,經濟下行容忍度進一步提升。一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同比增加288萬人 (增長1.7%),月均收入增長10.1%;全國“求人倍率”指標上升到1.11,不僅高出去年同期水平,且達到有數據以來最高值,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狀況進一步加劇。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名義增長12.3%,實際增長10.1%,遠高于經濟增速,也高于去年同期增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和實際增速也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在就業良好的情況下,依靠投資短期拉動經濟增長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就大為降低,而有更多的空間和動力通過“調結構、促改革”來培育經濟內生力量來“穩增長”。正因如此,新一屆政府“穩增長”措施中體現出鮮明的“雙軌制”特征。
一方面,加快相關投資力度和資金撥付,形成“穩增長”的拉力;另一方面,進一步簡政放權、微觀放活,擴大中小微企業減稅等扶持力度,增強企業和經濟內生動能,是長效措施,培育后勁。“雙軌”齊下,相得益彰。加快相關投資進度,絕不僅只為短期拉動經濟增長,更是調結構、轉方式的載體和抓手,這些投資本身也是簡政放權和體制改革的一部分;此外,還通過對縣域農村銀行定向降準加強金融對“三農”支持,支持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這與規模刺激有本質區別。
另一個佐證是,在經濟持續下行壓力下,一季度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4.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壓力只增不減 (以及嚴格落實國務院“約法三章”)。
對于穩增長的長效措施,人大二次會議后的國務院歷次常務會議,都強調通過簡政放權、微觀放活來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培育經濟增長后勁和增強就業吸納能力。常務會議先后提出,鼓勵和引導創業投資基金支持中小微企業;擴大小微企業減半征收所得稅優惠范圍并延長截止期限;延長支持促進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稅收政策,簡化程序,進一步扶持小微企業發展;部署進一步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措施,優化就業創業環境。中小微企業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已是社會就業的主渠道。政府的一系列“簡政放權”和“微觀放活”措施,旨在形成“簡政放權-中小微企業活力增強-就業狀況良好-經濟下行容忍度提高-經濟轉型升級空間和力度增強”的正螺旋反饋機制。
穩增長“雙軌制”是新一屆政府創新調控框架的一個基本內涵,并有其強調通過簡政放權與微觀放活這一內源路徑。但由于種種原因,市場對經濟形勢和政策取向常常產生分歧,并引發市場預期頻繁波動。其實,新一屆政府施政思路一脈相承。正如李克強總理日前在《求是》發文指出的,去年初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運行態勢,政府保持定力,“不隨波動頻繁的市場起舞,不因莫衷一是的聲音變調”,明確經濟運行合理區間,只要經濟運行處于這個區間,就著力促改革、調結構,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文章深入總結了去年以來經濟社會改革的寶貴經驗,再一次全面展現了新一屆政府經濟體制改革的施政綱領和未來改革圖景,是政策研究的基礎坐標和基本框架。
穩增長“雙軌制”切中要害,真正做到了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風險的動態協調和平衡。除非在就業出現急速下滑等非常情況下,穩增長“雙軌制”將更多通過簡政放權和微觀放活來有效提高微觀主體活力和經濟內生動力,從而形成正反饋機制,在穩增長動力完全切轉到經濟內生動力之時,也就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成功之際。
如果以上邏輯成立,投資對穩增長的拉力適可而止(以就業為標準,類似去年二季度),加上外貿支持政策也將產生正影響,我們判斷,二季度經濟總體平穩,穩增長因此將更多寓于結構調整之中,二季度政策不會全面寬松。
(作者為財達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博士)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