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05-20 09:48:24
影子銀行這種融資關系基本在監管上處于灰色地帶,隱藏著難以估量的風險。
我國影子銀行面臨的風險,不僅令監管者擔憂,也引起國際上關注。最近一期英國《經濟學人》就發表了14頁專題,集中探討全球影子銀行的風險。世界都在擔心,影子銀行所積累的問題會否引爆新一輪金融危機。據國際監管機構“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的統計,影子銀行的相關資產2013年初達到71萬億美元,比10年前增加近兩倍,中國影子銀行資產規模的增長尤其凌厲,僅在2012年,就上升了42%。
從廣義上說,影子銀行指任何涉及借貸的非銀行機構及個人,但各國的表現方式很不同。中國表現為以同業業務主導的資金投放鏈。影子銀行這種融資關系基本在監管上處于灰色地帶,隱藏著難以估量的風險。
最突出的例子是,滬深股市的上市銀行尤其幾大國有銀行,目前其股價跌到難以想象的地步(無論是市盈率還是收益率來說都具有相當吸引力),但投資者還是躲之不及。他們都看到了,去年到香港上市的重慶銀行,上市后股價一直在招股發行價下運行。在重慶銀行招股書中,就可以看出內地銀行是如何透過設立中介機構,買入信托貸款后把“信托受益權”轉售給銀行,拐了個大彎,原本高風險的企業信貸搖身一變,成了銀行間的安全資產,從而巧妙地規避了監管部門對銀行業的監管。重慶銀行如此,其他銀行不也如此么?
近幾年來,國內銀行間的同業業務不僅成了銀行削減貸款規模、規避監管最最便利的渠道,也是尋求監管套利最有效的工具,成了不少金融機構新的利潤增長點。從2010年末到2013年6月,中國銀行業同業資產規模平均同比增長為33%以上,分別為總資產增速的2.0倍及貸款增速的2.1倍。隨著規模快速擴張,同業業務在銀行業資產負債表中的占比也逐年上升。而同業業務快速發展及它信用創造功能,不僅使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下降并影響貨幣政策的傳導,而且使得社會信用過度擴張,弱化了宏觀調控作用。據估計,我國同業業務信用擴張規模從2009年初的1.8萬億飆升至2013年底的14.7萬億。同業業務額外的信用創造達到近15萬億。
更為嚴重的是,我國同業業務與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是以銀銀合作為主導,并形成了銀信、銀證、銀期、銀保、銀租、銀財等多種合作方式并存局面。這種同業業務格局,不僅完全打破金融分業監管的格局,也成了金融風險迅速傳導及放大的根源。這種錯綜復雜及無限拉長同業業務的融資鏈,不僅使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全面推高資產價格及扭曲金融市場融資結構,也加劇了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及經濟泡沫化。
一行三會與外管局上周五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簡稱為9號文),要求金融市場的同業業務清楚界定、統一授信、實質性計提、限制過度期限錯配、加快證券化市場發展等,就是要治理整頓同業業務這種錯綜復雜及無限拉長的融資鏈,將同業業務市場各種非銀行的標準業務,包括各種理財與信托產品、銀行同業業務在內的整個影子銀行體系,悉數納入監管當局的系統監管框架下,就是要防范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9號文亮點不少,但對同業業務為何會如此快的過度擴張、這種擴張所面臨的風險有多高、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與沖擊又有多大等諸多核心問題,仍未給出清楚的答案。而事實上,我國影子銀行近些年來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發展,既與央行貨幣政策的理念有關,更與金融體系市場化程度低及金融市場不成熟、政府過度監管有關。
對于國內同業市場影子銀行問題,如果僅從技術性角度出臺監管措施,短期內會有些作用,但長期來說,市場可能還會以新的方式來突破這些監管。因此,要化解我國影子銀行面臨的莫測風險,最為關鍵的還是要加快利率市場化及匯率市場化的改革步伐,這恐怕需要改變當前央行貨幣政策的思路,讓有效的價格機制在金融市場運行中起決定性作用。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