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05-23 09:17:29
“我們國家人多地少,家庭農場的規模要適度,要給更多人種地機會,大家精耕細作把糧食種好”,5月19日~20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上海調研時強調。
每經網5月23日北京訊(記者 張雯)
把握適度規模成為發展家庭農場的必要目標之一。
“我們國家人多地少,家庭農場的規模要適度,要給更多人種地機會,大家精耕細作把糧食種好”,5月19日~20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上海調研時強調。
農業部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全國共有符合統計標準的家庭農場87.7萬個,其中,從事種養業的家庭農場達到86.1萬個,占家庭農場總數的98.2%,家庭農場的發展速度迅猛。
一位北京市農委人士認為,制定家庭農場發展規劃要結合城鎮化中長期目標,并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空間及其承載能力,避免追風、扎堆、趕政策。
據了解,當前我國村莊空置面積已經超過1億畝。“一批批青壯年農民離開村莊,老年農民慢慢離開人世”,北京市農委副主任李成貴認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很大部分農民工不會再回到村里居住。”“誰來種地”已成為實實在在的問題。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此前表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新階段,亟須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而以承包農戶為基礎發展家庭農場,一方面可以培育專心務農的商品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另一方面,能夠保留農戶家庭經營的內核,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
自家庭農場概念提出以來,各地扶持政策密集出臺。近日,西安市首批示范家庭農場出爐,而今年西安市也將拿出200萬元支持100家家庭農場發展。江蘇如東縣則對流轉農戶承包土地500畝以上,專業從事優質糧、棉、油生產并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給予每畝50元的一次性獎勵。
但是,家庭農場發展的制約因素依然存在。北京市農業局副局長馬榮才認為,近年來,全國各地大規模集約化畜牧業、工廠化漁業的發展已經突破了傳統意義上家庭經營和農民合作社經營的比較優勢,社會資本逐漸進入農業領域,這些勢必推動農業經營體系的進一步變革。城鎮化和生態環境問題等將進一步限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農業生產的功能被要求更加緊密地與保護自然、提供生態服務、提升城鎮居民生活質量相結合。
馬榮才建議,對符合家庭農場條件的,地方政府應當幫助其直接變更為家庭農場,將培育家庭農場與發展農民合作社有機統一,享受國家規定的減免稅政策和相同的用地、金融、保險等優惠政策。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