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5 00:27:3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周洲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周洲 發自北京
北京的上地和西三旗匯聚著上萬家軟件企業,無數“程序猿”和“攻城獅”們,在一個個的格子間里憧憬和實現著他們的創業夢和中國硅谷夢。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造訪了一家正在成長的小企業。這家小企業從“微”到“小”,僅兩三年時間,從草創時期的三五個人,到目前擁有上百名員工。
他們用創業的經歷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稅費減免等一系列扶植小微企業的措施很難落地。這些優惠是有‘代價’的。企業不需要優惠政策,只求審批松綁,該市場的部分交給市場。”
扶植小微企業政策難落地
29歲的小梁(化名)黑黑瘦瘦,戴著眼鏡,一身運動裝,耳朵里塞著耳機。他的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配置得很講究。這是一般IT男們都有的特征。
“當初選擇創業,純粹就是因為夢想。”小梁說,無數人認為他太瘋狂,放棄高薪來屈就每個月2000多元的薪水,在互聯網大潮中尋找創新機會。
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問起他們有沒有享受到近兩年對小微企業的一系列優惠和扶植政策時,他的創業搭檔、同為80后的老張(化名)對記者說:“非常遺憾,我們沒有享受到任何針對小微企業的優惠政策。”
去年以來,數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都在強調對小微企業扶植的重要性。
“創業第一年,我也曾關注過這些政策。”老張說,“后來發現申請這些政策要辦很多證照,耗費時間長。并且這些政策也不是白拿的,需要給政府稅收等的承諾。政策落地比較難,不是那么順暢。”
公司草創時期的老張他們,無法將精力盯著這些優惠政策。“那會兒我們每時每刻想的都是市場和用戶,就這么三個人,哪里能抽出精力來專門跟政府打交道、研究政策呢?”
“我們都在這個圈子(創業公司)里。這圈子不大,面臨的問題大致相同。我們一直沒有看到大家爭相去申請優惠政策。”老張說,小微企業需要的是透明而且落地快的“綠色政策通道”。
“如果政策真的特別實用,相信大家對此都會非常敏銳的。如果政策落地要等好幾個月以上,那對企業來說就意義不大了,成了雞肋。”
企業需要的是政策松綁
“現在很多審批在逐漸取消,這是好事。”老張說。
從2013年初,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就把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第一件大事。截至2013年11月1日,中央部委已經累計取消或下放了334項行政審批管理事項。同時,降低了企業登記注冊門檻,一系列激發企業活力的改革措施相繼出臺。
就在三年前,老張去注冊公司還得實繳,并且還要驗資。他還記得一些不愉快的經歷:打電話咨詢稅務部門找不到人,上門求助還要排長隊等候,找到人后幾句話被打發、只好往返折騰多次才解決了問題。這耗去了這個創業公司不少寶貴的時間。
“企業的精力應該放在用戶和市場身上,不該放在跟政府打交道上。”小梁說,“如果在硅谷,我們只需要在網上填一套表格,一個小時就能完成企業注冊了。可是我們創業的時候就不行,可能連一個辦公地點都找不到。”
創業時期的這群年輕人,連注冊資本都要東拼西湊,自然拿不出更多的錢去租用“合規”的商用樓。許多青年蜷擠在租住的民宅里,“曲線”實現自己的夢想。
“政府也做了一些努力,蓋了些人才公寓吸引創業就業。”小梁說,但那些空間依然有限,“該進去的依然進不去。那些樓也不一定是企業想要進去的。”
小梁和老趙都認為,科技型創新企業需要的不是政府給錢、給物,也不是免稅收,“我們其實不需要政策刺激。”
“一般的創業公司早期不是處于盈利狀態,而是處于快速發展狀態,所以企業所得稅的減免對公司來說沒有太大幫助。”老張說,創業者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政策刺激”,而是“審批松綁”,“減少對創新型企業的限制和法規上的審批,這對于激發企業的創造力有更好的幫助。”
在融資層面,小梁他們在找金主方面沒有太大的困難,因為他們的項目夠有創意和增長潛力,吸引了充足的海外風險投資基金。然而,尷尬而普遍的VIE(協議控制)讓這些互聯網創業公司“有錢難用”。
中國吸引海外資金采用的是VIE方式,包括新浪、阿里巴巴等都是如此。根據相關規定,海外的資金進入國內,需要通過外管局審批。
“我們從成功得到一筆融資到能順利使用這筆錢,最快也要三四個月。”老張說,“而創業公司每天都在成長。錢等上兩個月都是不可思議的事,因為用戶、市場和訂單都損失了。”
讓市場的權利回歸市場
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工信部。
從2012年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14號文)開始,政府對小微企業的關注漸增。兩年來,部委層面共出臺了77個配套文件。
“應當說中小企業發展總體還是比較好的。”工信部中小企業司司長鄭昕說,在工業企業發展的速度和利潤指標方面,中小企業大概比平均水平高出一個多百分點。
2013年8月,國務院曾對“14號文”的效果作了第三階段評估,李克強親自對評估進行了批示。
“如何營造好他們的發展環境,需要我們認真研究、找準問題,然后采取相應的措施。”鄭昕顯然很清楚小微企業的訴求。
“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對廣大小微企業來說,當前面臨的是生產經營壓力,更多的訴求是減負普惠和對他們提供公共服務。”他說,“而對非公有制經濟,也即民營經濟或者民營企業更多的是公平準入和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解決企業的問題,在全國政協常委會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石軍看來,還是要解決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問題。這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的重要內容。而這,也是小梁這批創業者所期望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