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06-18 21:07:40
諾獎得主漢森教授論述了中國金融發展中的風險和創新的可行性,并結合美國經濟的進化與變革歷程,指出了中國可以借鑒美國成功經驗的幾個方面,以及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和可能出現的問題。他對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與未來經濟走向保持樂觀的態度。
每經記者 夏冰 發自上海
發現了在經濟和金融研究中極為重要的廣義矩方法,即GMM(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的芝加哥大學教授拉爾斯·彼得·漢森(Lars Peter Hansen)6月18日現身上海,作為主講嘉賓出席第五屆“諾獎得主中國行”上海交大站活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漢森此行主要是暢談了他對中國“金融改革創新與風險防范”的看法。漢森教授論述了中國金融發展中的風險和創新的可行性,并結合美國經濟的進化與變革歷程,指出了中國可以借鑒美國成功經驗的幾個方面,以及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和可能出現的問題。他對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與未來經濟走向保持樂觀的態度。
肩負改革創新和政策試驗職能的上海,尤其是在自由貿易試驗區不斷推行創新政策的背景下,這座城市對于當前中國改革開放的意義,被認為不亞于曾經的深圳經濟特區,有望成為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樣本。
對于這一新形勢下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必須以改革的勇氣和智慧大膽探索,也需要注重風險的防范。這樣的風險觀,恰是當前經濟體制改革,尤其是金融改革所要注意的核心所在。然而,金融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要內容,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牽一發動全身。對此,學界熱議的焦點話題從未在“金融改革創新與風險防范”有過懈怠。
漢森表示,作為經濟學人,并不能完全理解所有的事情,所以有的時候復雜的問題可能是簡單的解決之道才好,解決之道意味著透明性可以降低更多不確定性的產生。同時,也要更多去理解在做決策的時候,每個個人對決策的影響,以及決策受到哪些不確定性的影響。
論壇上,與漢森教授同臺演講的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劉煜輝則指出,中國金融體系最大的脆弱性來源于政府對于資源的支配力太大,導致嚴重的道德風險和債務膨脹,所有的主體都在做套利,無論是地方政府、商業銀行,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影子銀行,包括個人,大家都在體制內套利,賺道德風險的錢。
所以,體系最突出的兩個表現為:第一點、就是所謂財政決定信用,或者講財政決定這個國家的貨幣需求,第二點、是這個體系是一個高度壟斷的結構,整個國有資本在這個體系中起絕對的支配作用。
“我們看到改革也在反思后面的路徑。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主要的關鍵可能不在于市場,而在于主體性的不健全,殘缺從而導致要素分配的畸形。市場開始出現越來越多這樣的聲音:就是實現利率市場化要解決遠遠不是實現存款利率浮動和減少利差,而是支撐利率市場化一系列的市場條件、體制條件的體制問題的解決,就是解決體制的缺陷。
這個困局根本在于政府指導資源分配的體系。”所以,在劉煜輝看來,未來金融改革的設計需要考慮的方向要注意選擇一個減少這種機制影響的政策方向,而不是要選擇放大這一機制,扭曲對應的方向。
據悉,定期邀請世界級學者、專家前來講學,舉辦大規模論壇已經成為上海交通大學的一項傳統,為交大校友、社會各界與大師近距離交流和對話搭建了良好平臺,也體現了交大安泰作為一流商學院的社會責任。迄今為止,交大安泰已經成功舉辦了5屆 “諾獎中國行”論壇。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