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4-07-18 08:47:54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加快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和“三農”有關政策落實,在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上盡快見到實效。分析人士認為,在定向降準、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等多項政策推出后,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領域“資金池”水位已較高,但是要真正打通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仍需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精準發力。
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世界性、長期性難題。鑒于小微企業行業特點千差萬別,“滴灌式”灌溉應成為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優先考慮方向。
首先,銀行信貸是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領域最重要資金來源。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切實提高小微企業貸款可獲得性,拓寬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覆蓋面。一方面,銀行應“先行先試”,在做好風險防范和管理基礎上,按“先試先行”原則,穩步探索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新模式、新產品、新渠道,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廣度和深度。
我國90%以上的小微企業缺乏有效的貸款抵押物,這是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之一。銀行應有的放矢、結合不同企業、行業特點進行“滴灌式”灌溉,積極探索新型小微企業貸款抵押模式、擔保模式、增信機制等,進一步提高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比例。考慮到小微企業對資金流動性要求較高等特點,銀行應探索開發符合小微企業資金需求特點的流動資金貸款產品。在還款方式上,可探索按月度、季度等償還貸款本金等更靈活的還款方式,減少小微企業貸款到期一次性還款壓力,盡量避免由于貸款期限與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周期不匹配,增加正常經營的小微企業資金壓力。銀行應盡量減少貸款審批發放中間環節,不得對小微企業貸款收取承諾費、資金管理費、財務顧問費等不合理費用。
“滴灌式”灌溉還應體現在對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貸款容忍度方面。在目前經濟大環境下,不良貸款容忍度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監管層和金融機構應集合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小微企業現實情況,定向調整、動態擴大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可在平均不良貸款率基礎上適當提高,進一步提高銀行信貸投放小微企業積極性,盡量避免突然“抽貸”、斷貸等造成原本可正常經營的小微企業倒閉破產。
其次,隨著我國社會融資結構不斷完善,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不能僅依靠銀行,企業上市、股權基金甚至互聯網金融等多元化金融供給體系亟待建立。一般而言,金融資源供給較充分地區融資成本較低,在中西部等金融供給不夠充分地區,小微企業貸款成本普遍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60%、70%甚至100%。各地方政府、監管部門應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合理布局,尤其是支持在小微企業集中地區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機構,促進競爭,進一步做深、做實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再次,地方政府和財政應積極充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助力器”。比如,可結合地方產業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立一些扶持基金或發展基金。為符合產業升級方向的小微企業予以傾斜,比如提供提高風險補償比例、擴大補償范圍、在針對小微貸款的財政獎勵中加入信用貸款占比指標等。為提高銀行向小微企業投放信用貸款的動力,可考慮公共性存款配比制度。比如,根據銀行對某個地區或行業的小微企業貸款支持程度和支持規模配比財政存款,將這些因素納入財政存款招標評價體系,支農支小貸款規模大、力度深的銀行可相對優先獲得財政存款。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