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08-11 09:37:17
每經編輯 陳小雨
每經記者 李卓 發自北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8月10日)從順豐速運獲悉,日前,順豐正式上線“全球順”,首批開通的“香港-內地”線,在時效延長至7~9天的前提下,價格相當于順豐標快“香港-內地”的6折。且美國、日韓、中國臺灣等線相關產品也將陸續上線。
這是順豐繼今年4月正式上線“SFbuy”試水“跨境寄遞+海淘”業務之后,看準跨境電商物流大蛋糕的新一輪市場攻勢。更為外界關注的是,過去一向以“快”著稱的順豐,正在屢屢選擇開發以時效讓渡價格的“經濟型”產品。
依照以往“順豐標快”的時效,“香港-內地”通常2~3天就能送達。而順豐此次新推的“全球順”將時效延長至了7~9天,于此相對應,價格低至6折。
有業內人士認為,時效主動減慢的背后,是順豐為貼近市場做出的戰略調整。隨著各大民營快遞紛紛發力航空貨運,以及高鐵快遞“當日達”等新興服務的開通,“順豐速度”不再是順豐突圍市場的殺手锏,高居不下的“順豐價格”反而成為順豐發力電商的最大掣肘。因此,只有降價、不降服務的“順豐標準”才是其未來真正競爭力所在。而基于成本考慮,降價的同時,順豐不得不選擇“降速”。
自今年8月1日起針對跨境貿易電商正式施行的新的海關監管制度,跨境物流“標準化”門檻進一步被提高,在國內電商市場廝殺激烈、卻始終份額較小的順豐,也正試圖憑借“標準化”優勢在國際電商市場另辟蹊徑。
一位通達系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在國內價格戰廝殺最為激烈的電商市場,順豐價格相比四通一達根本沒有優勢,這也使得順豐所占國內電商市場的份額始終較小。
有業內人士強調,今年以來,除順豐之外的民營快遞企業在行業“標準化”的踐行上也在普遍提速。直接推動因素之一,在與近兩年各路資本紛紛加速入局民營快遞,資本的介入促使過去以家族式管理為主的通達系公司更加企業化、規范化。包括從去年開始熱炒的圓通等民營快遞上市潮,也必然首先通過“標準化”的改革與考驗。
據國家郵政局數據,今年上半年,快遞服務總體滿意度為73.8分,較2013年增加1.1分;同時,在業務量完成59億件的基礎上,業務收入完成898億元,同比增長42.5%,量收增幅之間的差距有所減小。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行業“價格競爭”正在向“服務競爭”轉化,是標準化提高的成效之一。
此外,據通達系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影響“標準化”設計的,除了服務以及國家郵政部門對運輸貨品的規定,還包括快遞公司根據自身已有市場規模、客戶構成等去進行成本核算,進而對客戶開出從快件數量、尺寸、重量到類型的標準化菜單,以選擇培育各自所需要的不同客戶群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