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8-15 09:29:24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從2004年開始的上海零售藥店準入許可政策,有望在執行10年之后以回歸市場的方式“松綁”。
據《解放日報》報道,松江區首家大型平價藥房正式開張營業,報道援引益豐大藥房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湘岳說法稱,該藥店是松江區第一家大型平價藥房。而在中心城區,對新開藥店的距離限制和人口配比的“雙限”審批也出現松動。
對于此種說法,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市場上確實存在此種跡象,并且對藥店限入政策的放開也是早晚的事情——即使放開也對總體市場不會帶來很大的沖擊。而消息稱,目前平價藥店申請醫保資質也相對容易,將有更多機會爭取醫保資質。這也對本身市場份額縮水、運營成本增高本身發展受限的連鎖藥房帶來利好消息。
記者昨日聯系益豐大藥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毅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但是截至記者發稿時間,其電話并未接聽。
零售藥店行政許可政策松綁
記者了解到,所謂對藥房進入市場的限制,是源于制定于2004年的上海市零售藥店行政許可規定。根據規定,新開辦的零售藥店須符合所在區域商業網點布局和發展規劃,與周邊已有的零售藥店店址門牌號碼標志之間的最短正常步行距離要在300米以上;城鎮地區開設零售藥店要符合常住人口(含戶籍人口和暫住人口)每7000人以上平均配置1個零售藥店的要求。
“其實現在基本也只有上海、北京兩個城市有相關政策,其他城市本身也就是放開的。”一位醫療零售行業人士告訴記者,這一政策出臺的初衷,是出于對藥品安全管理和穩定藥價的考慮。但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政策也保護了占有主導地位的國有藥房,限制了平價藥房的發展。
目前,除松江外,在中心城區的徐匯、長寧等區,“每7000人以上配置1個零售藥店”的規定已名存實亡,目前仍然起到調控作用的是300米距離限制。在浦東、楊浦、普陀等地區,政策放寬更是提前一步,“人口限制”規定在更早時便已“淡化”。
“北京現在的政策也逐漸放開了,雖然沒有官方的具體說法,但是很多早就已經模糊了。政策放開也是早晚的事情。”前述業內人士表示。
醫保資質有望傾斜
近年來,藥店市場的激烈競爭令平價藥店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
“80%的藥品銷售終端被醫院掌控的時候,平價藥店只能在20%的市場中進行競爭,實際上各家能分到的市場份額已所剩無幾。”上海醫藥商業行業協會有關人士指出,“在全部藥店中,醫保定點藥店也屬于小部分,這迫使平價藥店的市場份額進一步縮小。”
今年以來醫保政策開始悄然向平價藥房逐漸打開大門,這意味著未來的政策將對便民利民項目進一步傾斜。
“以往,平價藥房要想爭取醫保資質,需要提前2~3年提出申請。”《解放日報》援引劉湘岳說法稱,原來,醫保定點藥店的申請兩年才有一次;如今,只要條件具備,一年內不定期都可申報,這大大鼓勵了平價藥店的申請積極性。
另外,根據相關規劃,未來三年,上海市將每年新增100家醫保定點藥店,這意味著平價藥店將有更多機會爭取醫保資質。
目前,艱難的生存條件下,行業內領先的連鎖藥店紛紛將目光投向資本市場。此前鴻翔一心堂于2012年5月過會,但無緣IPO重啟首批發行。而益豐大藥房和老百姓大藥房也在申請IPO上市。
但是即使這樣,連鎖藥店上市前景也是堪憂,海王星辰于2007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募集資金超過3.8億美金,是中國連鎖藥店行業首家境外上市公司,但五年間海王星辰市值縮水超過七成。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