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10-22 10:02:02
除了高收益產品不再集中在月末、季末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或是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一個重要品種。
除了高收益產品不再集中在月末、季末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或是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一個重要品種。凈值型理財產品與開放式基金類似,其不向投資人承諾收益,可提供凈值查詢,并根據產品招募書中的規定,可在每日、每周、每月等固定周期公布凈值并開放申贖。
監管層此前出臺的存款偏離度考核,正在改變投資者已漸成共識的月末理財高收益預期。最新的統計顯示,原本被投資人寄予厚望的9月末并未成為高收益理財產品頻發的“賺錢季末”。相反,隨著存款偏離度概念的提出,“月末效應”、“季末效應”等銀行理財產品的固有特征正在逐漸消失。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銀行存款的考核逐漸向日均存款額過渡,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轉型不可避免:除了高收益產品不再集中在月末、季末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或是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一個重要品種。
銀行理財迎來“落寞的9月”
和之前投資人和部分銀行業內人士預期的9月末理財盛宴不同,今年有季末和月末因素疊加的9月末并沒有給投資者帶來太大的驚喜。
根據銀率網的最新統計,9月份不僅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比上月有小幅下降,而且其預期收益率水平也沒有大幅提升的情況出現。統計顯示,9月份發行的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15%,較8月環比僅微升0.02個百分點。
“9月末高收益理財產品發行較少,跟監管層推出存款偏離度考核有很大關系。”某股份制商業銀行財富管理部負責人告訴記者。
9月中旬,央行、銀監會和財政部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規定,商業銀行應加強存款穩定性管理,約束月末存款“沖時點”,月末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
在前述負責人看來,伴隨著存款偏離度考核的出臺,以后銀行弱化月末的存款考核將是趨勢。“就我們行而言,目前對公業務部門已經不考核月末存款額了,零售部門雖然還在繼續,但是慢慢弱化是肯定的。”
事實上,據記者了解,去年以來包括工、農、中、建、交等大行,在內部考核中均已將日均存款余額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而眼下,這一概念正在為更多的銀行所接受,加上之前的月末突擊攬儲“沖時點”的成本過高,因而未來銀行不會再用月末高收益理財產品拉存款,“月末效應”將會漸漸消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