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7 00:35:1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婷 發自廈門
每經記者 李婷 發自廈門
廈門姚明織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姚明織帶)董事長姚明最近拿到了由中國海關總署批復、廈門海關核發的福建省內第一份《出境加工貿易紙質手冊》。而姚明在印度投建的項目也成為國內首批試點享受出境加工業務優惠政策的企業之一。
根據上述手冊,在完成一單出境加工貿易之后,姚明織帶的生產模式將變成訂單和銷售“兩頭在內”、生產環節“中間在外”。而當產品回到中國的時候,將比一般性的貿易節省約30%的進出口關稅和增值稅。姚明織帶也成為福建省第一個試吃螃蟹者。
“比如我們一批絲帶原料出口到印度的價格為一公斤12美元,加工完成后進口回國內的成品是30美元,按照一般性貿易是30美元全額交稅,而按照上述出境加工手冊,我們只需要按18美元(30美元減去12美元)繳納相關稅收。”姚明表示,這種計算方式為企業節省了不少稅收成本。
“出境加工”是指國內企業承接國內訂單后,借助境外勞動力開展出境加工再返內銷的業務,就是訂單銷售“兩頭在內”,生產環節“中間在外”。
據廈門海關介紹,對于計劃申請這一項業務的企業,需向海關提供包括業務申報表、出境加工手冊、申請報告、合同及其他海關要求的材料。經審核符合要求的加蓋業務單證專用章。
廈門海關相關負責人表示,出境加工是在目前國內人力資源缺乏、人工成本高的情況下,企業提出需求,利用國外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為企業節省部分勞動力成本。目前海關總署批準廈門關區兩家企業進行試點,期限為兩年。在紙質手冊的設立上,海關只在企業的申請資料紙質手冊上直接審批,無電子數據,屬于特事特辦。
據姚明介紹,原本公司的工人缺口較大,最高峰時工人缺口達200多人,車間生產線的承載力有限,往往有了訂單也不敢接。而采用“出境加工”方式,可有效利用東南亞地區的人力成本優勢,緩解加工企業人力匱乏、生產線運轉困難的現狀。
“人工成本比國內至少能夠降低50%左右。”姚明介紹,目前他在印度投產的項目主要為勞動力密集型,他認為人工占比超過50%的生產項目較為適合做“出境加工”。同時,相比其他一些東南亞國家,印度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是更適合的投資環境。
不過,對于投資印度,眼下仍有不少中國企業感到猶豫。姚明認為,印度目前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還不夠完善,斷電對于工廠而言是“家常便飯”,另外物流交通方面也還比較落后,企業需要在交通方面花費較高的成本。另外印度每個邦(省份)之間的投資招商政策也有差異,投資印度的中國企業需要提前了解并且和當地政府進行溝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