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4 00:53:0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江然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江然 發自成都
每一次流通領域的變革,必然會出現利益對壘的局面。“比如一個COACH的包,在天貓國內站賣3000元,入駐天貓國際后售價為1000元,這完全違背了它的商業邏輯,所以COACH就會主動抵制,甚至要求美國電商不再參與中國代購的合作,同時也不給中國做直郵代購的平臺供貨。”一位業內人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也詮釋了為什么跨境進口電商無法像國內電商一樣,在短期內快速實現從每日幾十單至上萬單的銷售跨越。
目前跨境進口電商依然由個人或專業團隊向海外零售商代購,再向國內消費者銷售,并沒有打通供應鏈獲取真正的貨源。業內尚沒有聽說有一家公司能與海外著名品牌實現貨源上的對接,也就難以形成一個穩定的商業模式。
“已經觸痛傳統貿易商,一旦放量,對我國進口貿易結構將是顛覆性的改變,國家也在觀察這一點,所以現在只能在幾個城市試點。”某行業觀察人士告訴記者。
海淘不是新模式
年初時,重慶女孩小日與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做起了代購,售賣化妝品。她們的操作方式極其簡單,一個人有機會定期去中國香港、韓國掃貨,一個人負責在朋友圈營銷。除了微信朋友圈,淘寶上也都是這樣的小賣家,這些“海淘者”也是最早的跨境進口電商從業者。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海外買手或代購流程服務的專業代購平臺,這些平臺或自營,或入駐天貓國際、蘇寧易購等綜合平臺,成為店中店。
但無論是個人還是專業代購,其共同模式都是在海外電商平臺或實體店替內地的消費者購買所需要的產品。“所以業內普遍贊同一個觀點,海淘并不是一種新的零售模式,”某行業觀察人士對記者表示,“實際上,天貓國際、蘇寧易購、京東等各式平臺,都早已建立,但核心在于平臺上商品的貨源沒有變化。”
許多商品以前就存在于內地,由于價格差異及消費者的心理因素,而產生了直接購買海外一手商品的需求。“代購者通過海外零售商的零售價拿貨,并以此作為貨源進貨,再到內地銷售,無論如何價格都不會降低太多。”伍志斌指出,“合理穩定的商業模式難以存在。”
“還沒有聽說有哪一家跨境進口電商盈利。”海貿會會長劉智勇如實相告。跟眾多與互聯網沾邊的細分行業一樣,跨境進口電商還處于“燒錢階段”。先行者們有一些摸索,并總結出未來可能成形的兩種商業模式:第一種,是內地的零售商要把拿貨的渠道從以前在亞馬遜代購,變為找到上游的貨源,從原始供應鏈最源頭拿到商品,然后賣給內地消費者,只有這樣中間才有差價。
第二種,是海外的零售電商把零售端推到內地,如同當初沃爾瑪、家樂福進入內地一樣,不同之處是向內地消費者銷售單額商品時,不再通過一般貿易方式進來,而是想辦法全部變成個人物品進來,避免了增值稅。
實際上,亞馬遜內地在收購了卓越網后業績并不好,與亞馬遜在美國的銷售額相差甚遠。“也因此,亞馬遜在“雙十一”宣布運行亞馬遜海外購,是否能提供與美國同步的商品價格也備受關注。”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林文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如果亞馬遜內地的商品就是跟亞馬遜在美國賣的東西同款同價,便前景可期。“要有這種變化,才會變成真正的跨境進口電商,我們現在做的僅僅是代購。”伍志斌告訴記者。
動了誰的奶酪?
值得注意的是,已經有一些有實力的跨境進口電商平臺,在嘗試與海外零售商洽談直接合作。但目前業內還未聽說有任何一家電商已經與海外大品牌談成貨源直供。因為這其中存在非常大的障礙,憑跨境進口電商一己之力難以逾越。
“有很多海外商品習慣了在內地賺高利潤,或者是以前為了進入內地市場,在人力、物力、財力,精力上投入很多,并且擁有了成熟的合伙渠道,有成熟的代理體系,幫助做內地市場。”伍志斌告訴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道,“這就會導致以前的定價策略跟現有的海外直購產生巨大沖突。這尤其表現在奢侈品、服飾上,價格差就會非常巨大。”
洋碼頭創始人曾碧波對記者說,“我們比較中國傳統B2B進口貿易的鏈條成本和今天新形態直郵直購的鏈條成本,前者的成本包括代理商、分銷商、經銷商,以及流通環節產生的各種稅費,最終價格翻了兩倍以上;如果直接供應鏈直郵的話,加上入境的關稅和物流成本,可能會增加30%到40%。”換句話說,若是能夠打通供應鏈,那么跨境直購的終端零售價會便宜一半。
另外一位行業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整包成本價為106元的尿不濕,在內地大型超市銷售價為189元,而跨境進口電商可以以極低的毛利率出售,“跨境購物可以做到每包尿不濕只賺3元錢,按照15%的關稅估算,綜合成本大約在125塊左右,加上3元利潤,消費者在網上花128元就能買到。”
顯然,中間環節打通后,受益的自然是消費者。但這觸及到原來成熟銷售體系上的成員利益,不論是最上游的原始貨源,還是中間各個層級的渠道商。
因此,跨境進口電商前端看起來很熱鬧,若不能解決上述貨源與打通供應鏈的問題,整個行業也就難以起飛。“內地電商在幾年時間就實現了一天幾十單到幾萬單的跨越。但跨境進口電商要做到日均上萬單的級別,還有很多路要走。”伍志斌直言。
這也是多位業內人士的看法,跨境進口電商還沒有明晰的盈利模式,只能通過做到一定規模,把單筆貨源轉到自己手上才能真正盈利。“在此之前,也就只能燒錢,希望能燒出一家賺錢的。”伍志斌說。據業內人士估算,大一點的平臺商日均銷售在一兩千單左右,最大的平臺天貓國際日均也無法達到兩萬單,中小電商每日收貨幾十單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變革需要很長時間
盡管阻力重重,但在這批跨境進口電商探索者眼中,電商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打掉中間環節。
“每一次流通領域的升級變革,一定會觸動一些既得利益者。”曾碧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這是必然的,無論是內地傳統零售商,海外本土品牌商,或是大品牌在內地的代理商,一定會抵觸跨境進口電商。”
在他看來,流通領域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當互聯網普及,信息、物流壁壘逐漸破除,消費者已經知道產品從海外直接購買回來,可以比內地便宜一半時,光攔是攔不住的。”
曾碧波拿COACH舉例,“可以實行價格保護,但在美國,COACH還有大量競爭對手。美國零售產業很發達,效率高的原因是競爭激烈,COACH不做別的商家也會做,中國這個市場太大,這是必然趨勢。”
以伍志斌和曾碧波為代表的一幫先行者相信,這就好比當初中國傳統零售業抵制電商一樣,最后還是被“革了命”。若干年前,家電市場還是實體連鎖店的天下,不同品牌在不同區域甚至不同門店,定價都不同。后來出現了統一售價的京東,“但剛開始家電品牌商一定是抵制的,誰都不給京東貨,但隨著京東銷售額提高,不給貨的商家或許就完不成任務。”舉這個例子伍志斌是想說明,這是一個緩慢養成的過程。
此外,之所以跨境進口電商難以撼動那些“既得利益者”,是因為與動輒成千上萬億級別的傳統貿易規模相比,跨境進口電商的體量實在太小。“任何供應鏈都不是談出來的,而是靠買賣做出來的。”伍志斌直言,要想破局,改變現狀讓對方重新優化供應鏈渠道,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規模,“能夠影響別人,做到上游廠商愿意跟你合作為止,但是這需要很長時間。”
也因此,作為最大跨境進口電商平臺的天貓國際被寄予厚望。實際上,已經有一些海外零售商選擇適應,希望利用這種新形態下的貿易方式,從海外通過電商直接把商品銷往內地。曾碧波不久前曾給美贊臣提出一些建議,“若想占據內地市場份額,就應該更加快速地適應這個市場,包括盡快將產品拿到內地市場來,而不是經過很高的門檻在內地做分銷。”商業流通的轉型和變革會淘汰很多環節,比如傳統的分銷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