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7 01:42:0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金喆 發自廣州
每經記者 金喆 發自廣州
隨著越來越多公立醫院施行“藥品零差率”運作機制,縣級以上機構醫療體制改革有了新突破。
11月13日,??谑姓諘徸h并原則上通過了《??谑泄⑨t院取消藥品加成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將以破除“以藥養醫”機制為切入點,徹底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
以往,公立醫院在藥品進價的基礎上加價15%出售,這15%被稱為“藥品加成”。
按照??谑姓?《方案》,徹底取消所有藥品(除中藥飲片外)原物價主管部門規定的加成比例,由此減少的合理收入將通過調整醫療技術服務價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給予補償。
《方案》指出,政府將建立公益性利益導向機制,不增加就醫患者費用負擔。
今年6月底,國家衛計委印發文件,要求所有試點的縣級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
山西省兒童醫院院長白繼庚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公立醫院改革是醫療體制改革的核心,但至今沒有一個成熟的框架,大部分醫院還在原地踏步。
而在整個公立醫院的改革壁壘中,“以藥養醫”模式是目前公認的體制弊病。白繼庚表示,每年政府的財政補貼只占醫院收入的5%~10%,剩余部分要靠醫院自負盈虧,現在藥品收入占醫院收入的40%~50%,如果取消藥品加成,對公立醫院影響較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隨著新醫改進入深水區,醫藥分家的覆蓋面已由縣級醫院逐步向市級醫院推進。江蘇某大型藥企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認為,在補償機制和政策沒有健全之前,取消藥品加成可能會影響醫院運轉,政府還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
上述人士對記者坦言,藥品供應商在流通環節的毛利率約5個點,而醫院在藥品加成政策后可以直接獲得15%的利潤,藥品收入是醫院的利潤奶牛,如果沒有健全的政府補償政策配套,醫院的盈利還需自己解決,就很難從根本上推進醫藥分家,但醫藥分家是長遠趨勢,還有待改革持續推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