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11-18 10:48:33
每經記者 張靜 實習記者 李菲菲 發自西安
日前,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正式批復《青海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為了爭取列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我們多次向國家發改委等6部委銜接匯報,2月份方案報上去,此后反復修改完善,8月份我們就被納入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區名單。”青海省發改委環資處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根據《方案》,發改委建議青海省進行三大戰略定位:生態環境保護優先區;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制度建設改革試點區。
作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青海90%為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僅有10.18%的開發區域,生態保護的地位十分特殊。對此,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長孫發平分析稱,有限的開發資源更凸顯了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據了解,青海計劃到2020年,將形成水能、太陽能、風能等為主體的綠色低碳能源體系。
劃定三大保護優先區
青海試點的第一戰略定位即為劃定生態環境保護優先區。根據《方案》,青海將生態環境保護優先區主要劃分為三個板塊,由三江源、青海湖、祁連山三個地區構成。
“我們將構建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為屏障,以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帶、青海湖草原濕地生態為骨架的生態安全格局。”青海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注意到,上述三個板塊均為青海省重要的生態涵養區和保護區。其中三江源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而祁連山則為黑河的發源地,它對內蒙古的生態,特別是抑制河北整個的沙塵暴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保護好祁連山的生態環境亦至關重要。
實際上,上述三地在被劃入生態環境保護優先區之前,事實上青海已經做了大量的治理保護工作。據孫發平透露,近些年單三江源、青海湖及祁連山地區的治理投資就超過200億元。
孫發平建議,除了三江源、青海湖、祁連山三個地區外,還應將柴達木地區荒漠化的治理、西寧東和甘肅接壤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納入到生態環境保護優先區的建設中。
全省轄內90%為“限禁開發”
據《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青海面積72.2萬平方公里,但90%為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而重點開發區包括以西寧為中心的東部重點開發區域和以格爾木市、德令哈市為中心的柴達木重點開發區域,面積為7.3萬平方公里,僅占全省面積的10.18%。
有限的開發區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青海的經濟發展。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1~2013年青海省GDP分別為1662億、1884億、2103億,均位列全國倒數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有限的開發資源,讓循環經濟成為青海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高昂的生態治理成本加諸有限的開發區域,在經濟發展驅動力不足的情況下,發展循環經濟的更顯得至關重要。”孫發平表示。
“青海作為國家重要的資源接續地,資源類型全、儲量大、耦合性好,具備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條件。”青海省委書記駱惠寧曾在公開講話中稱。而上述《方案》將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列為試點的三大戰略定位,顯然與此不謀而合。
“計劃到2020年,青海形成水能、太陽能、風能等為主體的綠色低碳能源體系。”青海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透露。
青海省發改委此前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青海已分別在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中,提出了構建循環型農牧業、循環工業體系和循環服務業的目標。《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早在2005便開始嘗試循環經濟的青海,已經取得諸多成績。作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產業試點園區,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以氯的平衡為重點,已形成了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除了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優先區、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外,青海還將在制度建設改革試點方面進行探索。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