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9 01:17:4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全球醫藥行業正出現重大變化。據海外媒體報道,跨國藥企拜耳集團正考慮出售糖尿病設備業務,以專注于增長更快的藥品業務。復星醫藥(600196,SH)也剛剛宣布在轉讓旗下醫藥連鎖藥房的同時,加碼制藥業務。
實際上,目前許多大型制藥企業都在進行資產重組,類似于拜耳、復星醫藥這樣做業務加減法的企業也不在少數。去年以來,制藥企業紛紛開始“換倉”,在剝離非主營業務的同時,加碼核心業務。
業內分析,這種變化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制藥企業面臨專利到期和研發困難。北大縱橫高級醫藥合伙人史立臣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全球藥企已經不再僅僅追求規模擴張,它們追求的是核心競爭力的增強,制藥企業曾從單一走向多元化,如今開始回歸單一化。
藥企忙于“邊買邊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倘若拜耳出售了糖尿病設備業務,那就意味著它幾乎完全退出了醫療器械行業。
數據顯示,拜耳的糖尿病設備單元在2013年的銷售額超過7億歐元,產品包括血糖儀等,該業務是拜耳醫療保健單元的一部分。
但就在今年,拜耳加碼了公司的非處方藥(OTC)業務,一方面以14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默沙東的消費者保健業務,另一方面在中國市場收購了滇虹藥業,并傳出其有意收購動物保健公司碩騰。
拜耳“邊買邊賣”的動作,只是制藥企業的一個縮影。目前,諾華、禮來、葛蘭素史克、賽諾菲等跨國藥企,都加入了這場業務調整大潮。
今年4月,諾華流感疫苗外的疫苗業務和葛蘭素史克的腫瘤業務進行交換,并且非處方藥(OTC)與葛蘭素史克的消費品業務合并成立合資公司,旗下的動物保健業務則賣給了禮來。
從這幾筆交易也能看出,全球制藥企業的調整路線越來越清晰,那就是拆分掉非主營部門,買入主力業務部門,以此來完成業務結構的調整,集中精力專攻強勢業務。
比如,2012年,輝瑞完成了惠氏奶粉業務的剝離和動物保健部門的獨立,2013年,強生以50億美元價格出售其Ortho臨床診斷部門。緊接著的今年醫藥圈多起業務重組,也是順應了這一趨勢。
專利藥到期+研發困難/
在北大縱橫高級醫藥合伙人史立臣看來,醫藥企業經過多元化的規模經濟發展后,已經意識到,銷售額和利潤的短暫增長并不完全等同于企業實質的持續增長。
“這就要求轉型必須使藥企的資源和能力得到充分發揮以支撐持續增長,而不僅僅追求規模擴張的經濟效應。于是,多數醫藥企業放棄了多元化戰略,從單一化到多元化又回歸到單一化。”史立臣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為何曾經致力多元化的制藥企業,在近幾年會在戰略上如此不同?
實際上,不少制藥企業面臨著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產品專利保護到期,新產品表現平平,而后續研發乏力。
例如,今年面臨重大重組的葛蘭素史克,就在北美市場面臨著呼吸類藥物銷售慘淡帶來的沉重壓力,因此公司不得不進行裁員。
“現在不少藥企面臨著暢銷藥專利集中到期,新藥研發銷售難有起色的‘青黃不接’階段,”一位外資藥企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要進行投資并購,希望通過并購獲取新藥,并且通過剝離非主營業務或者收入不佳的業務來減輕負擔。
“毫無疑問,制藥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新藥,而目前進行的各種騰挪,其實只是專利藥到期背景下的權宜之計。”長期研究跨國制藥公司的資深行業專家黃東臨曾表示。
“全球醫藥企業通過核心業務單元并購,并剝離非相關業務單元,進行戰略轉型,追求的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增強。”史立臣說,”這表明,醫藥企業轉型最根本的落腳點必須回歸到自有的資源和能力上來,這是形成核心業務的決定因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