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0 01:08:4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陶力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陶力 發自上海
經過一年多的野蠻生長,出行平臺之間的燒錢大戰還遠未停歇。
昨日(12月9日),滴滴打車宣布,公司獲得新一輪超過7億美元融資,由投資機構淡馬錫、投資集團DST和騰訊主導投資。
如果資金到位,這將是國內移動互聯網領域最大一筆投資,也是互聯網非上市公司中最大的單筆融資之一。
滴滴創始人兼CEO程維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此輪融資后會繼續投入資金培養用戶移動出行習慣,鞏固現有業務的地位,并加大新業務的拓展。“短期內還不會考慮盈利的問題。”
資深O2O觀察人士黃淵普認為,如果滴滴打車的此輪融資到賬,新一輪的競爭又將在兩家(滴滴、快的)公司之間展開。屆時,加入戰局的可能還會包括易到用車、Uber等其他租車平臺。“市場現在仍然處于膠著狀態,兩家公司實力不相上下,補貼的形式短期還不會結束,甚至會加大。”
分析人士認為,滴滴在拿到投資以后,顯然會繼續加大補貼與快的打車爭奪用戶。同時,還會圍繞城市出行推出更多衍生業務,包括專車、代駕、購車等各項與出行相關的領域。“有了新的資本輸血,滴滴與快的之間的搶奪用戶大戰還會蔓延到專車服務。”
平臺架構現端倪
滴滴COO柳青表示,滴滴的愿景是打造一個多端出行平臺,其中涵蓋出租車業務、專車業務、同城物流、移動零售、智能公交等多種服務。目前,隨著出租車業務的成熟和滴滴專車業務的廣泛覆蓋,其平臺架構已經初現端倪。
不過,在平臺架構初步成型的同時,滴滴專車業務的布局也遭遇了煩惱。10月底,沈陽市交通局明確表示,滴滴專車等專車服務屬于非法運營,并表示,一旦查處,將按“黑車”處理,給予處罰。緊隨其后,11月19日,南京市管理部門也表示,私家車、掛靠車等非汽車租賃企業所屬車輛,不得提供有償汽車租賃經營。
程維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再澄清,專車服務針對的是中高端消費者,且沒想做出租車公司或取代出租車公司。“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是移動出行平臺,為租賃公司的車輛和乘客提供信息匹配。即便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有了打車軟件,還是會有30%的用戶出行需求沒有被滿足。”
騰訊總裁劉熾平表示,騰訊與滴滴的合作充分表現出協同效應,滴滴能接入騰訊的用戶,騰訊能夠為滴滴用戶提供社交及移動支付體驗。
據悉,滴滴成立于2012年6月,目前注冊用戶過億、覆蓋城市超過300個、注冊司機數已經超過百萬。
市場份額之爭
今年4月,快的和滴滴打車同時宣布,將停止對出租車司機和乘客的補貼。業界以為這場大戰就此偃旗息鼓。但是數月后,燒錢的趨勢又再次被點燃。
滴滴專車和快的“一號專車”分別上線,雙方均聲稱主攻中高端約租車市場,車型多為20萬元以上的車型,包括本田、奧迪、寶馬等品牌。但是,這項業務從一開始并無人問津,兩家公司不得不重施伎倆,發放大額紅包吸引新注冊用戶。例如,滴滴專車給用戶發出“60元代金券大禮包”,一號專車則只要用戶綁定信用卡便可送60元代金券。
此外,雙方還在社交媒體上展開正面交鋒。11月24日,有用戶發現無法在朋友圈中分享快的“紅包”,之后群組中的“紅包”亦無法打開。隨后,快的打車發表聲明“抗議”,稱騰訊是在“選擇性開放”,因為滴滴打車紅包可以暢通無阻地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
由于微信渠道鎖死,快的轉向了其盟友支付寶。快的與支付寶聯手展開了“雙十二”合作活動,并倚重后者發放“紅包”,提升快的用戶活躍度。
快的公司相關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專車服務目前還處于搶奪市場份額的階段,補貼肯定還是會有。“專車服務還不同于打車,它可以加大公司的現金流,我們和租車公司、司機三方分成,是有希望盈利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