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0 01:08:54
◎熊錦秋
12月9日,滬深兩市放出12665億元天量暴跌,這無疑是對融資加杠桿的投資者進行的一次風險警示教育。筆者認為,任何時候投資者都應對市場存有敬畏之心,尤其要防范融資加杠桿中的風險。
今年A股市場在持續多年下跌之后迎來“快牛”行情,融資業務成為推動股市上漲的重要力量,投資者融資買入余額呈現跳躍式增長態勢。截至12月8日,滬深兩市融資余額9080億元,接近當時A股市值的3%(美國兩融規模穩定在市值水平的2%)。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美國1929年股災之前,投資者大舉融資買入,有些銀行甚至規定,只要股票升值5%,就允許投資者用升值的部分再次抵押,以循環貸款方式向股市投錢。由于銀行利率調高等原因,暴漲之后的美股步入下降軌道,此時融資風險顯露無遺,證券公司追加抵押金、客戶拋售、股價下跌,形成惡性暴跌循環,許多人失去所有財產之后仍欠銀行大量貸款。
A股市場兩融業務風險更不可忽視。隨著股市暴漲,極具跟風精神和動物精神的A股投資者羊群效應更為明顯。一些投資者將風險拋之腦后,拼命加杠桿以圖放大盈利。按交易所規則,投資者也可將融資融券交易浮盈作為保證金繼續融資買入。但世上沒有只漲不跌的股市,A股一旦轉入下跌趨勢,融資買入的投資者就會消除杠桿、償還融資。在去杠桿泡沫的同時,市場主體賣出獲利了結等,加上其他正常股票供給也在釋放,由此市場就會在短期內釋放大量股票供給,從而導致買賣力量的極度不平衡,股市由此出現斷崖式下跌。
股市換手極度火爆、融資交易過度發展,也讓A股利益分配可能進入更加不公局面。最近券商股持續暴漲,市場炒作邏輯就是,股市成交火爆、融資業務突飛猛進,券商是最大受益者。不管投資者輸贏如何,券商固定收取手續費和借貸利息,穩賺不賠,股市成交越火爆、賺得越多。但從投資者方面來講,如果股市延續目前的日換手率,投資者每年支付的交易費用將超過2000億元;如果維持目前的融資余額規模,每年投資者僅支付給券商的融資利息將近800億元。投資者在之前印花稅、手續費等負擔基礎上,將增加一個新的、巨大的融資利息負擔,由此投資者群體更容易陷入負和游戲怪圈。
為防范兩融業務帶來的風險,筆者認為:
首先,投資者對市場要永存敬畏之心。影響股市漲跌的因素可以說無窮多,不確定性極強,連續漲10天也不能就此確定第11天肯定漲。可以肯定的是,股價漲得越高,風險肯定越大,這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投資股票,應該先看看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始終繃緊風險控制這根弦,避免盲目樂觀情緒。讓股市持續上漲沖昏頭腦、甚至濫用杠桿,認為自己可以參透市場,那么市場很可能會讓人吃點苦頭。
其次,券商要嚴格遵守投資者適當性制度。《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管理辦法》規定,證券公司在向客戶融資、融券前,應了解客戶的身份、財產與收入狀況、證券投資經驗和風險偏好,對交易時間不足半年、缺乏風險承擔能力的投資者,證券公司不得向其融資、融券。目前一些證券公司為了拓展兩融業務,對投資者門檻設置得比較低,缺少對投資者風險能力的把握、有的投資者股票開戶沒滿半年也讓其開立兩融賬戶。證券公司應該嚴格遵守上述有關規定,不能只圖自己賺錢勸誘不合要求的客戶進行兩融業務,無視投資者面臨的巨大風險,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社會風險或不穩定因素。
其三,應該對兩融業務設定總額度限制。按規定,單只標的證券的融資余額達到該證券上市可流通市值的25%時,則暫停其融資買入。為確保起步階段的A股兩融業務健康發展,借鑒上述規定,不妨規定股市總的融資余額不得超過市值3%,達此指標次日則暫停投資者融資買入。規定每家證券公司擁有的額度與其凈資產相關。
其四,進一步推動治市改革。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股市不健康、上市公司治理不佳,各種杠桿的推出,就可能放大這些風險。推動上市公司治理制度改革、分紅改革等,這些工作應該加大力度、不能松懈。
(作者為資深經濟研究工作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