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8 20:54:08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周雅玨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周雅玨 發自北京
2014年,信托行業邁入十萬億后時代,行業剛性兌付的潛規受到極大挑戰。盡管近13萬億元的信托資產管理規模再創歷史新高,但行業整體增速出現明顯放緩趨勢。信托行業結束了長達7年的高速發展階段,步入轉型過渡階段。
隨著我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部分企業經營出現困難,信托產品的風險逐漸爆發出來。2014年以來,超過20單信托產品暴露出兌付危機,特別是涉及煤礦產業、藝術品投資類以及傳統房地產行業的產品。
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信托公司傳統業務模式,難以維持高企的無風險利率,“剛性兌付”或不可持續。諸多跡象表明,監管層再度升級監管政策,嚴控行業風險,有意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培育“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信托文化。
兌付危機頻現
2014年伊始,一向風格穩健的中誠信托旗下兩款涉礦信托產品出現兌付危機,“剛性兌付”的潛規遭遇挑戰。
此后,陸續有多家信托公司的涉及煤礦的信托計劃出現 “險情”,如華融信托的 “金牡丹·融豐系列·宏盛聚德特定資產收益權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山東信托的“金順達集團流動資金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華潤信托的“焱金2號孝義德威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等。
由于房地產政策調控的影響,引發房價去泡沫化趨勢,房地產市場遇冷,部分房企經營陷入困境。信托業務的主要領域房地產行業成為兌付危機重災區。
除了煤礦、房地產領域之外,藝術品投資標的也被稱為信托“三大雷區”之一。近日,中信信托“中信墨韻1號藝術品投資基金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就出現兌付危機,逾期3個多月,投資者尚未收到本金和收益。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沒有一家企業愿意打破 “剛性兌付”的潛規則。信托公司無一例外地選擇了用各種方法保證投資者的本金安全。行業發展遇到瓶頸,控制風險,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以及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賣者盡責買者自負
2014年以來,信托項目風險頻發,行業積累的風險逐漸增加,控制風險成為重中之重。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監管政策的 “99號文”
(《關于信托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其整體監管思路基本遵循了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2013年信托業年會提出的八項機制的主體框架。
近日,財政部、銀監會聯合發布 《信托業保障基金管理辦法》,構筑行業又一道風險保護屏障 。
2014年12月19日,中國信托業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在2014中國信托業年會上宣布成立。由中國信托業協會聯合13家信托公司共同出資設立,已獲銀監會正式批準。
監管層一方面制定行業保障機制,另一方面也在加緊制定行業內部規范政策,提出改革措施。
信托公司業務方向逐步轉向,根據信托業協會最新數據,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信托業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再創新高,余額達到12.95萬億元。從資金投向上來看,2014年以來信托資金投向金融機構、證券投資占比明顯回升,而流向工商企業和基礎產業的占比明顯下滑,呈現“重金融輕經濟”的新業務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發行的產品中,出現了更加多元化的產品種類,產品設計結構更多采用結構化產品模式。產品收益逐步向浮動收益轉變,未來“剛性兌付”的潛規將不攻自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