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12-31 09:01:34
每經記者 施娜 發自浙江杭州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信證券獲知,五礦發展應收賬款資產支持專項計劃于近日正式成立。
據了解,這是國內首單貿易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產品。資料顯示,該專項計劃的初始基礎資產為192個債務人對應的11172筆應收賬款,債務人分布在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債務人行業包括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和房地產業等。
12月25日,五礦發展公告稱,該專項計劃的基礎資產來源于五礦發展公司子公司及其下屬分銷公司在業務經營活動中形成的應收賬款。
本次專項計劃資產支持證券分為優先級和次級,總發售規模為29.41億元。其中:優先級發售規模為26.47億元,占比90%,預期收益率為6%;次級發售規模2.94億元,占比10%,不設預期收益率。
事實上,應收賬款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一直備受關注。有數據顯示,僅國內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即達到2萬億以上的規模。
2014年3月,證監會曾提及“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證券化等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5月,證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證券經營機構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發展應收賬款、融資租賃債權、基礎設施收益權等資產證券化業務”,再次將應收賬款證券化作為典型業務類型進行了強調。
業內人士指出,這是用市場化的方式盤活存量,對促進資金融通具有重要作用。
資深銀行從業人士毛強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五礦發展應收賬款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和銀行保理業務類似,以前券商不能做應收賬款相關的業務,現在通過專項計劃可以了。相同的業務,不同的名稱。改變的是資金的來源和渠道,通過專項計劃,資金可以從社會上募集,中信證券此舉具有創新意義。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