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6 01:22:02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陳鵬麗 發自廣州
每經記者 陳鵬麗 發自廣州
2013年湖南“鎘大米”事件后,國家在長沙、株洲和湘潭(以下簡稱長株潭)3市投入了10多億元資金,開展170萬畝土壤治污試點項目,該項目被視為國家修復治理重金屬耕地的探路之舉。如今,治理階段性成果已經出爐。
1月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網公布《2014年湖南省農業委員會重點工作完成情況公示》,公示內容顯示,長株潭3市19縣(市、區)耕地試點修復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從早稻分析結果看,達標生產區、管控專產區、替代種植區早稻達標 (米鎘≤0.2mg/kg)的比例分別提高了53.1%、44.8%、20.3%,可使早稻米鎘含量平均降低三成左右。推廣低鎘水稻品種、施用“金無蹤”生物菌肥制劑等對早稻米鎘含量降低以及對土壤的修復也有明顯的效果。
湖南省農業廳一位官員告訴記者,上述農業委員會公布的早稻檢測結果,是針對去年7月中下旬采樣的稻谷分析所得,“我們目前已經完成了早稻和晚稻的采樣工作。我們在試點收集采樣之后,將把樣本移交專業檢測機構,檢測結果由農業部、財政部公布。
湖南“鎘大米”事件曝光之后,2013年7月,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曾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長株潭地區污染耕地修復治理試點工作。2014年3月,農業部、財政部出臺 《湖南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與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意見》,正式啟動該項工作,以長株潭3市19個縣170萬畝土地,開展試點,試點期限為期三年,中央財政撥款11.5億元。
據了解,長株潭試點根據污染輕重程度將土地劃分為三類,包括污染較輕的“達標生產區”、中度污染的“管控生產區”以及嚴重污染的“替代種植區”。
但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表示,因為沒有完整的治理成果報告,根據僅有的披露數據,湖南的此次試點能否對全國土地重金屬污染治理起到借鑒作用,很難下定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